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8-23页 |
一、李嘉图:古典经济学领域中最深刻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 第8-13页 |
二、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三、研究方法、重难点及理论创新 | 第17-18页 |
四、论文目标与基本结构 | 第18-23页 |
第一章 巴黎时期马克思对李嘉图经济学思想的哲学拒斥 | 第23-5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对李嘉图经济学的初次接触与简单拒斥 | 第23-32页 |
一、初涉李嘉图经济学时的批判逻辑 | 第24-26页 |
二、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简单化解读与哲学拒斥 | 第26-32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对李嘉图经济学的关注及对自身哲学思想的影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第三手稿的解读 | 第32-43页 |
一、《穆勒评注》对马克思理解李嘉图学说有什么影响 | 第33-36页 |
二、李嘉图在人的异化道路上比斯密走得更远 | 第36-41页 |
三、立足于客观现实的理论逻辑的不断伸展 | 第41-43页 |
第三节 抽象人本主义方法论限制了马克思对李嘉图经济学哲学价值的有效吸收 | 第43-54页 |
一、同时期英国李嘉图式社会主义经济学家的理论水平 | 第44-50页 |
二、抽象人本主义与社会唯物主义两种不同的解读路径 | 第50-54页 |
第二章 对劳动价值论解读视角的逐步转换——为科学解读李嘉图经济学作理论准备的时期 | 第54-75页 |
第一节 人性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僵硬对接1:以《神圣家族》为例 | 第55-59页 |
一、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批判视角的微妙变化 | 第55-57页 |
二、人性论的理论逻辑与劳动价值论的外在互动 | 第57-59页 |
第二节 人性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僵硬对接2:以《评李斯特》为例 | 第59-66页 |
一、何种意义上的交换价值? | 第60-63页 |
二、对劳动价值论理解的滞后并未阻止马克思客观现实逻辑的发展 | 第63-66页 |
第三节 徘徊于斯密的经济学视域及其所带来的哲学影响 | 第66-75页 |
一、"分工"与"交往":基于斯密经济学意义上的理解 | 第67-71页 |
二、无法正确区分斯密和李嘉图对马克思思想发展带来的遗憾 | 第71-75页 |
第三章 经济学上对李嘉图学说的正面接受及社会历史观上的初步扬弃 | 第75-105页 |
第一节 《哲学的贫困》中对李嘉图经济学的正面接受及其哲学意义 | 第75-92页 |
一、在经济学上对李嘉图经济学的充分肯定 | 第76-80页 |
二、运用李嘉图经济学对蒲鲁东经济学的批判 | 第80-89页 |
三、在对李嘉图经济学的理解上推进对社会生产关系的理解 | 第89-92页 |
第二节 在经济学上尚不能超越李嘉图学说所带来的哲学影响 | 第92-97页 |
一、在缺乏剩余价值概念的前提下马克思无法超越李嘉图劳动价值论 | 第93-95页 |
二、马克思此时生产关系概念的真实内涵 | 第95-97页 |
第三节 《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在经济学和哲学双重维度上的推进 | 第97-105页 |
一、关于雇佣劳动与资本之间对抗性关系的更为深入的解读 | 第97-102页 |
二、在剩余价值问题上的初步探索 | 第102-105页 |
第四章 马克思对李嘉图经济学的经济学批判及其在社会历史观维度上的意义 | 第105-140页 |
第一节 《伦敦笔记》:马克思对李嘉图经济学的最初怀疑 | 第106-114页 |
一、对李嘉图货币数量论从追随到批判的认识转变 | 第106-109页 |
二、对李嘉图地租理论从接受到推翻的认识转变 | 第109-111页 |
三、对李嘉图价值理论从理解到超越的认识转变 | 第111-114页 |
第二节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李嘉图经济学的经济学批判与超越 | 第114-132页 |
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为批判李嘉图经济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 第115-118页 |
二、对李嘉图货币理论和资本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 第118-128页 |
三、从剩余价值角度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超越 | 第128-132页 |
第三节 对李嘉图经济学的批判与超越推动了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深化与发展 | 第132-140页 |
一、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解愈加具有历史性 | 第133-137页 |
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批判愈加深刻 | 第137-140页 |
第五章 《资本论》中马克思对李嘉图经济学的全面审视及其哲学意义 | 第140-161页 |
第一节 在经济学维度上对李嘉图经济学的全面剖析 | 第140-153页 |
一、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全面剖析 | 第140-144页 |
二、对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全面剖析 | 第144-148页 |
三、对李嘉图剩余价值理论的全面剖析 | 第148-153页 |
第二节 马克思批判李嘉图经济学的方法论视角解析 | 第153-161页 |
一、基于唯物主义历史发生学的社会关系视角 | 第153-157页 |
二、基于内在矛盾发展的历史批判视角 | 第157-161页 |
结束语:李嘉图之于马克思为何重要?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69页 |
后记 | 第169-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