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罗默机会平等理论及其当代中国意义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8-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 创新点和重难点 | 第13-14页 |
一、罗默机会平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 第14-22页 |
(一) 罗默的政治哲学转向 | 第14页 |
(二) 机会平等理论产生的背景渊源 | 第14-22页 |
二、罗默机会平等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2-33页 |
(一) 机会平等的应得原则 | 第22页 |
(二) 机会平等的基本内涵 | 第22-25页 |
(三) 机会平等理论特征 | 第25-29页 |
(四) 机会平等的实现路径 | 第29-33页 |
三、罗默机会平等理论的积极意义 | 第33-38页 |
(一) 对资本主义不公正的批判 | 第33-34页 |
(二) 强调机会平等和个人责任的有机融合 | 第34-35页 |
(三) 机会平等是社会主义规划的重要原则 | 第35-36页 |
(四) 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坚持和发展 | 第36-38页 |
四、罗默机会平等理论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 第38-52页 |
(一) 社会主义是实现真正平等的必由之路 | 第38-41页 |
(二) 社会主义中国仍需高扬机会平等的旗帜 | 第41-44页 |
(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公平竞争环境 | 第44-47页 |
(四) 机会平等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47-52页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