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2 选题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尼古拉斯·德·斯塔埃尔艺术生平简介 | 第15-24页 |
2.1 尼古拉斯·德·斯塔埃尔的成长历程 | 第15-17页 |
2.1.1 家庭背景 | 第15-16页 |
2.1.2 教育背景 | 第16-17页 |
2.2 尼古拉斯·德·斯塔埃尔艺术思想的演化 | 第17-24页 |
2.2.1 由具象走到抽象 | 第18-19页 |
2.2.2 抽象的巅峰 | 第19-20页 |
2.2.3 回归具象 | 第20-22页 |
2.2.4 南方明朗光线为主 | 第22-24页 |
第3章 同时期画坛艺术风格的主要冲突和形成原因 | 第24-32页 |
3.1 主要冲突 | 第24-25页 |
3.1.1 抽象与具象的对立 | 第24页 |
3.1.2 抽象与具象的辩证关系 | 第24-25页 |
3.2 原因分析 | 第25-30页 |
3.2.1 现实主义到印象主义 | 第27-28页 |
3.2.2 开启现代绘画的大门 | 第28-29页 |
3.2.3 主观引导向抽象 | 第29-30页 |
3.3 画家艺术风格由具象到抽象再回归具象的必然性 | 第30-32页 |
第4章 尼古拉斯·德·斯塔埃尔四个时期作品案例分析 | 第32-39页 |
4.1 《让尼娜肖像》 | 第32-33页 |
4.2 《沟盖路》 | 第33-35页 |
4.3 《多情的印度女》 | 第35-37页 |
4.4 《艺术家的桌子》 | 第37-39页 |
第5章 斯塔埃尔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比较和对朱德群绘画的影响 | 第39-45页 |
5.1 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比较 | 第39-42页 |
5.1.1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 | 第39-40页 |
5.1.2 比较 | 第40-42页 |
5.2 对朱德群绘画的影响 | 第42-45页 |
第6章 尼古拉斯·德·斯塔埃尔的艺术研究对我创作的启示 | 第45-48页 |
总结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