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大规模数据与隐私保护 | 第12-13页 |
1.1.2 大规模数据下的安全多方计算 | 第13页 |
1.2 安全多方计算与密码学的关系 | 第13-15页 |
1.2.1 密码学介绍 | 第13-15页 |
1.2.2 安全多方计算在密码学中的地位 | 第15页 |
1.3 安全多方计算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17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安全多方计算相关介绍 | 第18-29页 |
2.1 安全多方计算概念 | 第18-19页 |
2.2 安全多方计算的安全性定义 | 第19-23页 |
2.2.1 安全多方计算模型 | 第19-20页 |
2.2.2 参与方分类 | 第20页 |
2.2.3 其他相关定义 | 第20-21页 |
2.2.4 半诚实模型下的安全性定义 | 第21-22页 |
2.2.5 恶意模型下的安全性定义 | 第22-23页 |
2.3 安全多方计算的密码学基础 | 第23-28页 |
2.3.1 密码机制 | 第23-24页 |
2.3.1.1 对称密码体制 | 第23页 |
2.3.1.2 非对称密码体制 | 第23-24页 |
2.3.2 GM概率加密体制 | 第24-25页 |
2.3.3 不经意传输协议 | 第25-26页 |
2.3.4 安全多方计算问题的转化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基于余弦相似性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 | 第29-37页 |
3.1 余弦相似性相关介绍 | 第29-30页 |
3.2 基本协议描述 | 第30-32页 |
3.3 可验证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 | 第32-35页 |
3.3.1 基于不可信第三方的可验证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 | 第32-34页 |
3.3.2 无不可信第三方的可验证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 | 第34-35页 |
3.4 效率分析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基于同态加密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 | 第37-50页 |
4.1 全同态加密 | 第37-41页 |
4.1.1 全同态加密的定义 | 第37-38页 |
4.1.2 Gentry的全同态加密框架 | 第38-40页 |
4.1.3 同态加密算法举例 | 第40-41页 |
4.2 向量同态加密相关介绍 | 第41-43页 |
4.2.1 向量同态加密 | 第42页 |
4.2.2 向量同态加密的基本加密过程 | 第42-43页 |
4.2.3 线性转换过程 | 第43页 |
4.3 协议设计 | 第43-49页 |
4.3.1 一个常用的向量相似性判断方法 | 第44-45页 |
4.3.2 基于向量同态加密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 | 第45-47页 |
4.3.3 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4.4 协议的应用 | 第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基于隐私集合交集计算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 | 第50-63页 |
5.1 隐私集合交集计算 | 第50-52页 |
5.1.1 隐私集合交集介绍 | 第50-51页 |
5.1.2 PSI协议分类 | 第51-52页 |
5.2 布隆过滤器 | 第52-55页 |
5.2.1 布隆过滤器概念和原理 | 第52-53页 |
5.2.2 一个布隆过滤器例子 | 第53-54页 |
5.2.3 误报概率问题 | 第54-55页 |
5.3 基于隐私集合交集计算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 | 第55-59页 |
5.4 安全性分析 | 第59-61页 |
5.5 效率分析 | 第61-6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本文的工作总结 | 第63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