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观测与试验论文--隧道施工及运用监测论文

基于位移监测的隐伏溶洞预测方法及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摘要第15-17页
ABSTRACT第17-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2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9-20页
        1.1.1 研究背景第19-20页
        1.1.2 研究意义第2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4页
        1.2.1 岩溶发育规律研究现状第20-21页
        1.2.2 隐伏溶洞对岩溶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研究现状第21-22页
        1.2.3 隐伏溶洞预测方面研究现状第22-24页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技术路线第24-26页
        1.3.1 研究内容第24页
        1.3.2 论文创新点第24-25页
        1.3.3 论文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二章 岩溶发育基本规律及齐岳山隧址区溶洞统计分析第26-37页
    2.1 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第26-28页
        2.1.1 地层岩性第26页
        2.1.2 岩层产状和岩层组合第26-27页
        2.1.3 地质构造第27页
        2.1.4 水文与气候第27-28页
        2.1.5 地形地貌第28页
    2.2 齐岳山隧址区岩溶发育控制因素与溶洞统计分析第28-36页
        2.2.1 齐岳山隧址区岩溶发育控制因素第28-30页
        2.2.2 齐岳山隧址区隧道施工溶洞统计第30-33页
        2.2.3 齐岳山隧址区岩溶发育规律分析第33-36页
    2.3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顶部隐伏溶洞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第37-66页
    3.1 不同工况下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第37-38页
    3.2 不同埋深下溶洞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第38-44页
        3.2.1 围岩位移总体特征第39-42页
        3.2.2 隧道拱圈监测点位移特征第42-44页
    3.3 不同围岩级别下溶洞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第44-49页
        3.3.1 围岩位移总体特征第44-47页
        3.3.2 隧道拱圈监测点位移特征第47-49页
    3.4 溶洞大小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第49-54页
        3.4.1 围岩位移总体特征第49-52页
        3.4.2 隧道拱圈监测点位移特征第52-54页
    3.5 溶洞与隧道间距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第54-60页
        3.5.1 围岩位移总体特征第55-58页
        3.5.2 隧道拱圈监测点位移特征第58-60页
    3.6 溶洞高跨比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第60-65页
        3.6.1 围岩位移总体特征第60-63页
        3.6.2 隧道拱圈监测点位移特征第63-65页
    3.7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四章 侧部隐伏溶洞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第66-98页
    4.1 不同工况下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第66-67页
    4.2 不同埋深下溶洞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第67-73页
        4.2.1 围岩位移总体特征第67-71页
        4.2.2 隧道拱圈监测点位移特征第71-73页
    4.3 不同围岩级别下溶洞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第73-79页
        4.3.1 围岩位移总体特征第73-76页
        4.3.2 隧道拱圈监测点位移特征第76-79页
    4.4 溶洞大小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第79-85页
        4.4.1 围岩位移总体特征第79-82页
        4.4.2 隧道拱圈监测点位移特征第82-85页
    4.5 溶洞与隧道间距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第85-91页
        4.5.1 围岩位移总体特征第85-88页
        4.5.2 隧道拱圈监测点位移特征第88-91页
    4.6 溶洞高跨比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第91-96页
        4.6.1 围岩位移总体特征第91-94页
        4.6.2 隧道拱圈监测点位移特征第94-96页
    4.7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五章 底部隐伏溶洞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第98-127页
    5.1 不同工况下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第98-99页
    5.2 不同埋深下溶洞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第99-104页
        5.2.1 围岩位移总体特征第99-102页
        5.2.2 隧道拱圈监测点位移特征第102-104页
    5.3 不同围岩级别下溶洞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第104-110页
        5.3.1 围岩位移总体特征第104-108页
        5.3.2 隧道拱圈监测点位移特征第108-110页
    5.4 溶洞大小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第110-115页
        5.4.1 围岩位移总体特征第110-113页
        5.4.2 隧道拱圈监测点位移特征第113-115页
    5.5 溶洞与隧道间距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第115-120页
        5.5.1 围岩位移总体特征第115-118页
        5.5.2 隧道拱圈监测点位移特征第118-120页
    5.6 溶洞高跨比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第120-126页
        5.6.1 围岩位移总体特征第121-124页
        5.6.2 隧道拱圈监测点位移特征第124-126页
    5.7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第六章 掌子面前方溶洞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第127-144页
    6.1 不同工况下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第127-128页
    6.2 不同埋深下溶洞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第128-133页
        6.2.1 围岩位移总体特征第129-132页
        6.2.2 隧道拱圈监测点位移特征第132-133页
    6.3 不同围岩级别下溶洞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第133-138页
        6.3.1 围岩位移总体特征第134-137页
        6.3.2 隧道拱圈监测点位移特征第137-138页
    6.4 溶洞大小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第138-143页
        6.4.1 围岩位移总体特征第139-142页
        6.4.2 隧道拱圈监测点位移特征第142-143页
    6.5 本章小结第143-144页
第七章 组合溶洞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规律第144-162页
    7.1 组合溶洞对隧道围岩影响因素第144页
    7.2 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定第144-145页
    7.3 不同距离组合溶洞形态下数值模拟第145-161页
        7.3.1 顶部竖向组合溶洞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影响第145-150页
        7.3.2 顶部横向组合溶洞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影响第150-155页
        7.3.3 顶部纵向组合溶洞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影响第155-161页
    7.4 本章小结第161-162页
第八章 基于位移监测的隧道隐伏溶洞预测方法第162-207页
    8.1 计算模型第162-163页
    8.2 基于位移监测的顶部隐伏溶洞预测第163-172页
        8.2.1 一次开挖第163-165页
        8.2.2 分步开挖第165-172页
    8.3 基于位移监测的侧部隐伏溶洞预测第172-183页
        8.3.1 一次开挖第172-175页
        8.3.2 分步开挖第175-183页
    8.4 基于位移监测的底部隐伏溶洞预测第183-192页
        8.4.1 一次开挖第183-185页
        8.4.2 分步开挖第185-192页
    8.5 基于位移监测的掌子面前方隐伏溶洞预测第192-200页
        8.5.1 一次开挖第192-194页
        8.5.2 分步开挖第194-200页
    8.6 讨论第200-203页
        8.6.1 拱顶监测点1竖向位移第201页
        8.6.2 拱腰监测点2水平位移第201-202页
        8.6.3 拱底监测点3竖向位移第202-203页
    8.7 现场实施方法第203-205页
    8.8 本章小结第205-207页
第九章 溶洞处治技术及工程应用第207-217页
    9.1 溶洞处治技术第207-209页
        9.1.1 顶部溶洞处治技术第208页
        9.1.2 侧部溶洞处治技术第208-209页
        9.1.3 底部溶洞处治技术第209页
    9.2 工程应用第209-216页
        9.2.1 顶部溶洞处治案例第209-210页
        9.2.2 侧部溶洞处治案例第210-211页
        9.2.3 底部溶洞处治案例第211-212页
        9.2.4 溶洞群处治案例第212-216页
    9.3 本章小结第216-217页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第217-220页
    10.1 结论第217-219页
    10.2 展望第219-220页
附表第220-238页
参考文献第238-244页
致谢第244-246页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246-24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第247-249页
在读期间获得的奖励第249-250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50页

论文共2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LabVIEW的煤矿微震监测系统设计
下一篇:SIRT3通过调控β-catenin/PPARγ通路抑制ANG Ⅱ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