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超材料吸收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7页 |
1.2.1 窄带超材料吸收器 | 第10-14页 |
1.2.2 宽带超材料吸收器 | 第14-17页 |
1.3 金属纳米线超材料吸收器的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金属纳米线超材料相关理论 | 第19-37页 |
2.1 FDTD算法介绍 | 第19-26页 |
2.1.1 FDTD算法的吸收边界条件 | 第22-24页 |
2.1.2 数值稳定性条件 | 第24-26页 |
2.2 等效介质理论 | 第26-28页 |
2.3 周期结构的FDTD计算 | 第28-30页 |
2.4 纳米阵列的特性分析 | 第30-32页 |
2.5 光模色散图和共振 | 第32-34页 |
2.6 共振吸收工作原理 | 第34-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金属纳米线阵列吸收器的仿真设计 | 第37-49页 |
3.1 金属纳米结构的特性分析 | 第37-38页 |
3.2 阻抗匹配吸收 | 第38-40页 |
3.3 金属纳米线阵列的仿真分析 | 第40-45页 |
3.3.1 模型的设计和仿真 | 第40-43页 |
3.3.2 模型参数变化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 第43-45页 |
3.4 半导体纳米线阵列仿真分析 | 第45-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金属纳米线超材料的宽带吸收设计 | 第49-60页 |
4.1 介质中的金属纳米线的等离子体模特性 | 第49-51页 |
4.2 金属纳米线吸收器的结构设计 | 第51-54页 |
4.3 不同因素对金属纳米线吸收器性能的影响 | 第54-58页 |
4.3.1 纳米线高度和半径变化对吸收器性能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2 纳米线形状变化对吸收器性能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3 不同极化入射方式对吸收器性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总结 | 第60-61页 |
5.2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