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因果模型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大脑皮层网络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精神分裂症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脑电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趋势 | 第11-15页 |
1.2.1 脑电的概述 | 第11-12页 |
1.2.2 脑电的分类 | 第12-13页 |
1.2.3 事件相关电位 | 第13-15页 |
1.2.3.1 事件相关电位简述 | 第13-14页 |
1.2.3.2 事件相关电位P300 | 第14-15页 |
1.3 脑电逆问题 | 第15-17页 |
1.3.1 头模型的选择 | 第15-16页 |
1.3.2 逆问题算法 | 第16-17页 |
1.4 复杂网络理论 | 第17-18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19页 |
1.6 论文的结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脑网络分析理论 | 第21-33页 |
2.1 脑网络 | 第22-24页 |
2.1.1 结构连接 | 第22-23页 |
2.1.2 功能连接 | 第23页 |
2.1.3 效应连接 | 第23-24页 |
2.2 功能连接和效应连接的构建 | 第24-30页 |
2.2.1 功能连接 | 第24-25页 |
2.2.2 效应连接 | 第25-30页 |
2.3 网络参数分析 | 第30-32页 |
2.3.1 网络构建参数 | 第30-31页 |
2.3.2 网络分析参数的度量指标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精神分裂症病人皮层动态因果网络构建 | 第33-42页 |
3.1 实验数据 | 第33-35页 |
3.1.1 实验设计 | 第33页 |
3.1.2 数据采集 | 第33-34页 |
3.1.3 数据处理流程 | 第34-35页 |
3.2 网络节点的定义 | 第35-39页 |
3.3 讨论 | 第39-41页 |
3.3.1 注意网络及关联脑区 | 第39页 |
3.3.2 对于网络节点的分析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病人大脑皮层网络机制分析 | 第42-52页 |
4.1 基于DCM大脑皮层网络结果 | 第42-48页 |
4.1.1 基于注意视觉网络假设模型 | 第42-45页 |
4.1.2 动态因果模型的辨别 | 第45页 |
4.1.3 模型选择结果 | 第45-47页 |
4.1.4 统计检验结果 | 第47-48页 |
4.2 讨论 | 第48-51页 |
4.2.1 网络分析 | 第48-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5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2-53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