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传统街区建筑再生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3-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1. 题目来源第13页
        1.1.2. 街区更新与建筑再生第13-15页
    1.2. 研究对象与意义第15-16页
        1.2.1. 研究对象第15页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1.3. 相关概念解析第16-22页
        1.3.1. 传统街区概念辨析第16-19页
        1.3.2. 建筑再生第19-21页
        1.3.3. 再生设计第21-22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2-24页
        1.4.1. 研究方法第22页
        1.4.2. 技术路线第22-24页
2. 建筑再生设计理念第24-47页
    2.1. 相关文献综述第24-26页
        2.1.1. 建筑设计领域相关文献第24-26页
        2.1.2. 城市更新领域相关文献第26页
    2.2. 再生设计理念的核心内涵第26-35页
        2.2.1. 建筑再生理念的产生及发展第27-32页
        2.2.2. 再生设计的要义第32-34页
        2.2.3. 再生设计原则第34-35页
    2.3. 再生设计类型第35-41页
        2.3.1. 以再生设计性质分类第36页
        2.3.2. 以建筑更新目标分类第36-39页
        2.3.3. 以保护理念分类第39-41页
        2.3.4. 小结第41页
    2.4. 城市层面的再生设计思考第41-46页
        2.4.1. 微型城市化下的建筑再生设计第42-44页
        2.4.2. 建筑再生设计的新技术时代考量第44-46页
    2.5. 小结第46-47页
3. 传统街区建筑再生设计方法第47-74页
    3.1. 再生设计前期第47-53页
        3.1.1. 既有建筑价值研判第47-51页
        3.1.2. 价值评价体系第51-53页
    3.2. 建筑再生主要建设策略第53-58页
        3.2.1. 管理策略第53-56页
        3.2.2. 设计程序第56-58页
    3.3. 再生设计方法分析第58-73页
        3.3.1. 时尚与生活第58-60页
        3.3.2. 环境与场地第60-65页
        3.3.3. 空间与功能第65-69页
        3.3.4. 材料与技术第69-73页
    3.4. 小结第73-74页
4. 徐府街建筑再生设计实践第74-94页
    4.1. 项目背景及现状调研第74-80页
        4.1.1. 项目背景第74-75页
        4.1.2. 现状调研第75-80页
    4.2. 设计分析第80-88页
        4.2.1. 徐府街建筑再生设计原则第80-83页
        4.2.2. 建筑再生设计第83-88页
    4.3. 特定空间机制的再生第88-93页
        4.3.1. 接引门户第88-89页
        4.3.2. 窄院第89-90页
        4.3.3. 廊、梯第90-91页
        4.3.4. 场地第91-92页
        4.3.5. 复合居住模式第92-93页
    4.4. 小结第93-94页
结语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7页
附录A 国外旧建筑再利用20世纪重要实践年表第97-101页
附录B 当代中国建筑再生设计实践第101-104页
附表C 传统街区既有建筑调查表第104-105页
附表D 传统街区既有建筑再生可行性评估表第105-106页
附表E 旧建筑评定改造技术表第106-10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德国既有居住建筑改造中的绿色技术研究及借鉴意义
下一篇:豫中丘陵地区传统农房室内热环境改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