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思路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逻辑思路 | 第18-19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19-21页 |
2.1.1 环境群体性事件 | 第19-20页 |
2.1.2 协同治理机制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社会冲突理论 | 第22页 |
2.2.2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2.2.3 政府责任理论 | 第23-24页 |
第3章 辽宁省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源与影响 | 第24-31页 |
3.1 辽宁省环境群体性事件根源分析 | 第24-29页 |
3.1.1 政府丧失生态环境理性 | 第24-25页 |
3.1.2 政府治理方式应急化 | 第25-26页 |
3.1.3 环保组织发展赢弱 | 第26-27页 |
3.1.4 受损公众集体被剥夺感 | 第27页 |
3.1.5 新媒体方式下谣言传播 | 第27-28页 |
3.1.6 企业环境保护意愿消极 | 第28-29页 |
3.2 辽宁省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消极影响 | 第29-31页 |
3.2.1 影响社会正常秩序 | 第29-30页 |
3.2.2 引起政府信任危机 | 第30-31页 |
第4章 治理辽宁省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具体对策 | 第31-44页 |
4.1 加强政府环境责任 | 第31-35页 |
4.1.1 树立环境善治理念 | 第31-32页 |
4.1.2 健全政府环境责任问责机制 | 第32-33页 |
4.1.3 加强政府环境治理能力 | 第33-34页 |
4.1.4 公开环境信息 | 第34-35页 |
4.2 保障公众环境参与 | 第35-39页 |
4.2.1 健全公众环境表达机制 | 第36-37页 |
4.2.2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 第37-38页 |
4.2.3 发挥环保组织作用 | 第38页 |
4.2.4 公众环境参与信息共享 | 第38-39页 |
4.3 改善企业环境行为 | 第39-44页 |
4.3.1 提高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感 | 第42页 |
4.3.2 实施企业环境报告制度 | 第42-43页 |
4.3.3 强化员工环保意识 | 第43-44页 |
第5章 应对辽宁省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协同治理机制建构 | 第44-56页 |
5.1 协同治理机制基本分析 | 第44-48页 |
5.1.1 协同主体分析 | 第44-46页 |
5.1.2 构建原则 | 第46-47页 |
5.1.3 价值体现 | 第47-48页 |
5.2 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的实践取向 | 第48-52页 |
5.2.1 治理主体加强协同理念 | 第48-50页 |
5.2.2 促进治理主体间合作 | 第50-51页 |
5.2.3 加强协同治理制度建设 | 第51页 |
5.2.4 建设协同治理信息运行平台 | 第51-52页 |
5.3 环境协同治理机制运行保障 | 第52-54页 |
5.3.1 完善协同治理法律制度 | 第52页 |
5.3.2 建立有效环境决策机制 | 第52-53页 |
5.3.3 提高环境行政人员素质 | 第53-54页 |
5.4 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的作用、限制与前瞻 | 第54-56页 |
5.4.1 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积极性 | 第54页 |
5.4.2 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局限性 | 第54-55页 |
5.4.3 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发展趋势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