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4-4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抗生素废水污染现状 | 第14-16页 |
1.1.2 抗生素类污染物的危害 | 第16页 |
1.2 抗生素废水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抗生素废水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31页 |
1.3.1 化学处理技术 | 第17-23页 |
1.3.2 物化处理技术 | 第23-26页 |
1.3.3 生物处理技术 | 第26-28页 |
1.3.4 物化生化耦合处理技术 | 第28-29页 |
1.3.5 抗生素废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1.3.6 抗生素废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 第29-31页 |
1.4 黄连素制药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 第31-33页 |
1.5 树脂吸附法发展及应用进展 | 第33-40页 |
1.5.1 吸附原理 | 第33-36页 |
1.5.2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36-38页 |
1.5.3 吸附等温线 | 第38-40页 |
1.6 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40-44页 |
2 结晶沉淀技术处理黄连素含铜废水小试研究 | 第44-5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2.1.1 试验用水 | 第45页 |
2.1.2 碱式氯化铜的结晶沉淀试验 | 第45页 |
2.1.3 碱式氯化铜结晶沉淀物的化学分析 | 第45-46页 |
2.1.4 树脂吸附试验 | 第46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6-49页 |
2.2.1 pH值对结晶沉淀反应的影响 | 第46-47页 |
2.2.2 碱式氯化铜沉淀物的成分分析 | 第47-48页 |
2.2.3 树脂柱对剩余铜离子的吸附 | 第48-49页 |
2.3 小结 | 第49-50页 |
3 离子交换树脂处理黄连素含铜废水试验研究 | 第50-6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3.1.1 试验用水 | 第50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50-53页 |
3.1.3 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5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9页 |
3.2.1 树脂的筛选 | 第53-55页 |
3.2.2 pH值对吸附Cu~(2+)的影响 | 第55页 |
3.2.3 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Cu~(2+)的影响 | 第55-56页 |
3.2.4 吸附等温线 | 第56-57页 |
3.2.5 吸附动力学 | 第57-58页 |
3.2.6 树脂对黄连素-铜离子混合体系中Cu~(2+)的吸附 | 第58页 |
3.2.7 动态吸附试验 | 第58-59页 |
3.3 小结 | 第59-62页 |
4 胺基修饰H103树脂吸附黄连素的机理研究 | 第62-7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4.1.1 试剂 | 第62页 |
4.1.2 试验水样 | 第62页 |
4.1.3 试验方法 | 第62-64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4-69页 |
4.2.1 胺基修饰前后树脂孔径及基团变化 | 第64-65页 |
4.2.2 胺基修饰前后H-AM树脂的吸附性能 | 第65-66页 |
4.2.3 初始pH值对树脂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66页 |
4.2.4 温度对H-AM树脂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66-67页 |
4.2.5 H-AM树脂吸附黄连素的吸附等温线及热力学 | 第67-68页 |
4.2.6 树脂吸附黄连素的动力学研究 | 第68-69页 |
4.3 小结 | 第69-72页 |
5 H-AM树脂双组分竞争吸附试验研究 | 第72-8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5页 |
5.1.1 树脂预处理 | 第73页 |
5.1.2 试剂和仪器 | 第73页 |
5.1.3 试验方法 | 第73-75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75-79页 |
5.2.1 SSA试验结果分析 | 第75-77页 |
5.2.2 SCA试验结果分析 | 第77页 |
5.2.3 PCA试验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5.2.4 动态吸附试验 | 第78-79页 |
5.2.5 动态脱附试验 | 第79页 |
5.3 小结 | 第79-82页 |
6 结晶沉淀技术处理黄连素含铜废水中试研究 | 第82-88页 |
6.1 中试试验装置 | 第82-85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85-86页 |
6.2.1 中试装置的运行效果 | 第85页 |
6.2.2 经济分析 | 第85-86页 |
6.3 小结 | 第86-88页 |
7 结晶沉淀技术处理黄连素含铜废水试生产运行 | 第88-96页 |
7.1 碱式氯化铜结晶沉淀工艺的应用前景 | 第88-89页 |
7.2 试验装置和方法 | 第89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4页 |
7.4 小结 | 第94-96页 |
8 结论和建议 | 第96-98页 |
8.1 结论 | 第96-97页 |
8.2 论文创新点 | 第97页 |
8.3 建议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作者简介 | 第11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6-117页 |
在学期间专利申请 | 第117页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