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1 绪论 | 第11-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框架 | 第16-18页 |
| 2.1 土地利用规划简述 | 第16-17页 |
| 2.1.1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 第16页 |
| 2.1.2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 | 第16页 |
| 2.1.3 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 第16-17页 |
| 2.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简述 | 第17-18页 |
| 2.2.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概念 | 第17页 |
| 2.2.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 3 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体系 | 第18-23页 |
| 3.1 选取评价指标原则 | 第18页 |
| 3.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18-19页 |
| 3.3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19-20页 |
| 3.4 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 | 第20-21页 |
| 3.5 对各单项分值进行合成 | 第21-23页 |
| 4 安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案例评估 | 第23-30页 |
| 4.1 安溪县概况 | 第23-26页 |
| 4.1.1 安溪县区位 | 第23页 |
| 4.1.2 自然条件 | 第23页 |
| 4.1.3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3-24页 |
| 4.1.4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4-26页 |
| 4.2 各项数据的收集 | 第26页 |
| 4.3 数据的综合处理 | 第26-30页 |
| 4.3.1 对规划实施评价各指标进行综合计算 | 第26-28页 |
| 4.3.2 规划实施评价单项分值的合成 | 第28-29页 |
| 4.3.3 规划实施评价的总结 | 第29-30页 |
| 5 安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综合分析 | 第30-52页 |
| 5.1 总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 | 第30-43页 |
| 5.1.1 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保护 | 第30-33页 |
| 5.1.2 基本农田面积保护 | 第33-34页 |
| 5.1.3 建设用地总面积 | 第34-36页 |
| 5.1.4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情况 | 第36-40页 |
| 5.1.5 园地面积变化情况 | 第40-41页 |
| 5.1.6 林地面积变化情况 | 第41-43页 |
| 5.1.7 未利面积变化情况 | 第43页 |
| 5.2 各增量指标控制情况 | 第43-48页 |
| 5.2.1 新增建设用地用地面积控制情况 | 第43-44页 |
| 5.2.2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面积控制情况 | 第44-45页 |
| 5.2.3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控制情况 | 第45-47页 |
| 5.2.4 补充耕地情况 | 第47-48页 |
| 5.3 规划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 第48-49页 |
| 5.3.1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用地面积变化情况 | 第48页 |
| 5.3.2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变化情况 | 第48页 |
| 5.3.3 社会经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 第48页 |
| 5.3.4 单位建设用地GDP变化 | 第48-49页 |
| 5.3.5 补充耕地项目实施情况 | 第49页 |
| 5.3.6 生态效益指标实施情况 | 第49页 |
| 5.4 规划实施评价总结 | 第49-52页 |
| 6 安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提出建议 | 第52-55页 |
| 6.1 存在的问题 | 第52-53页 |
| 6.2 相关建议 | 第53-55页 |
| 7 结论和期望 | 第55-56页 |
| 7.1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 7.2 研究期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附录 专家意见征询表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