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社交媒体注意力欺骗行为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支持第11-13页
        一、国内研究第11页
        二、国外研究第11-13页
    第三节、研究方法第13-14页
        一、文献分析法第13页
        二、案例分析法第13-14页
        三、抽样调查法第14页
第二章 注意力欺骗行为概述第14-17页
    第一节、注意力欺骗概念界定第14-15页
        一、关于欺诈、欺骗以及造假的辨析第14-15页
        二、注意力欺骗的概念界定第15页
    第二节、新媒体环境注意力欺骗第15-17页
        一、注意力欺骗行为的来源第15-16页
        二、注意力欺骗行为的“导体”第16-17页
第三章 社交媒体注意力欺骗行为的认知第17-30页
    第一节、社交媒体注意力欺骗概念第17-18页
    第二节、社交媒体注意力欺骗行为过程模型第18-19页
        一、社交媒体注意力欺骗决策过程第18页
        二、社交媒体注意力欺骗执行过程第18页
        三、社交媒体注意力欺骗反馈过程第18-19页
        四、社交媒体注意力干扰因素第19页
    第三节、社交媒体注意力欺骗行为分类第19-28页
        一、社交媒体视觉注意力欺骗第20-28页
        二、社交媒体心理体验注意力欺骗第28页
    第四节、社交媒体注意力欺骗行为特征分析第28-30页
        一、即时性第28-29页
        二、互动性第29页
        三、个性化第29页
        四、创新性第29页
        五、“虚拟现实”性第29-30页
第四章 社交媒体注意力欺骗者的动机分析第30-33页
    第一节、获取财产动机第30-32页
    第二节、满足虚荣动机第32页
    第三节、探寻生命意义的动机第32-33页
第五章 社交媒体注意力欺骗得逞的原因第33-44页
    第一节、社交媒体注意力欺骗得逞的客观因素第33-38页
        一、社交媒介规模第34页
        二、社交媒介的内容生产力第34-35页
        三、社交媒介用户群体特征第35-36页
        四、社交媒介信任度第36-37页
        五、其它客观因素第37-38页
    第二节、社交媒体注意力欺骗得逞的主观因素第38-44页
        一、社交媒体用户的内容偏好第38-39页
        二、社交媒体用户的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背景差异第39页
        三、社交媒体用户注意力资产差异第39-40页
        四、社交媒体用户习惯第40-42页
        五、用户社交媒体的基本需求第42-43页
        六、用户对注意力欺骗的认知态度第43-44页
        七、其它主观因素第44页
第六章 社交媒体注意力欺骗“免疫”第44-46页
    第一节、通过时间管理实现“免疫”第45页
    第二节、习得性注意力欺骗“免疫”第45页
    第三节、信息技术“免疫”第45-46页
第七章 社交媒介注意力欺骗的社会后果第46-49页
    第一节、注意力欺骗欺骗造成社交媒体信任危机第46-47页
    第二节、注意力欺骗涉及道德和法律问题第47页
    第三节、注意力欺骗引发社会秩序混乱第47-48页
    第四节、注意力欺骗全球化加剧文化霸权主义第48-49页
第八章、总结与展望第49-52页
    第一节、研究的局限第49页
        一、研究案例的局限性第49页
        二、研究样本的局限性第49页
    第二节、未来研究的方向第49-52页
        一、VR/AR技术注意力欺骗第49-50页
        二、意念欺骗第50-51页
        三、注意力欺骗的行为规范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附录 1第55-61页
致谢第61-6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健康传播视阈下我国医患关系的媒体呈现与反思
下一篇:论央视春晚主持人传播风格的构成及其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