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消化系及腹部疾病论文--肠疾病论文

参苓固肠颗粒联合金双歧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前言第9-10页
临床研究第10-23页
    1. 病例来源第10页
    2. 诊断标准第10-11页
        2.1 西医诊断标准第10页
        2.2 中医诊断标准第10-11页
        2.3 纳入标准第11页
        2.4 排除标准第11页
        2.5 剔除标准第11页
    3. 研究方法第11-13页
        3.1 观察方法第11页
        3.2 治疗方法第11-12页
        3.3 观察指标第12页
        3.4 疗效观察第12-13页
        3.5 统计方法第13页
    4. 研究结果第13-15页
        4.1 三组治疗前可比性分析第13-14页
            4.1.1 三组性别比较第13页
            4.1.2 三组年龄、病程比较第13-14页
            4.1.3 三组治疗前总积分第14页
        4.2 三组治疗后结果分析第14-15页
            4.2.1 疗效比较第14页
            4.2.2 三组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第14页
            4.2.3 三组各症候治疗前后积分比较第14-15页
        4.3 安全性评价第15页
    5. 讨论第15-22页
        5.1 现代医学对IBS-D的认识及治疗第15-17页
        5.2 中医对脾胃虚弱型IBS-D的认识第17-18页
            5.2.1 古代中医对脾胃虚弱型泄泻的认识第18页
            5.2.2 现代中医对脾胃虚弱型泄泻的认识第18页
        5.3 参苓固肠颗粒其方第18-22页
            5.3.1 参苓固肠颗粒组成第18页
            5.3.2 立方依据及方药分析第18-19页
            5.3.3 参苓固肠颗粒的用药特色第19-20页
            5.3.4 单味药的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第20-21页
            5.3.5 参苓固肠颗粒临床试验结果分析第21-22页
    6. 结论第22-23页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23-24页
参考文献第24-27页
附录一 缩略语表第27-28页
附录二 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第28-36页
    参考文献第33-36页
附录三 中医症候积分表第36-37页
附录四 安全性指标观察表第37-38页
附录五 知情同意书第38-40页
附录六 致谢第40-41页
附录七 个人简历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骨质疏松症与膝关节骨关节炎共病共证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痛泻要方加减联合雷贝拉唑对肝郁脾虚证胃溃疡患者IL-2、IL-6的影响及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