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劳动者隐私权概述 | 第9-18页 |
一、隐私权的理论渊源与内涵界定 | 第9-10页 |
二、劳动者隐私权的含义 | 第10-11页 |
三、劳动者隐私权的特殊性 | 第11-13页 |
(一)权利主体具有特殊性 | 第11-12页 |
(二)义务主体具有特殊性 | 第12页 |
(三)客体范围具有特殊性 | 第12-13页 |
(四)保护时间、范围具有特殊性 | 第13页 |
(五)保护强度的特殊性 | 第13页 |
四、劳动者隐私权的范围 | 第13-18页 |
(一)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 第13-14页 |
(二)劳动者的个人空间 | 第14-16页 |
(三)劳动者的私人行为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劳动者隐私权与用人单位知情权的冲突 | 第18-34页 |
一、用人单位知情权的内涵及其正当性 | 第18-21页 |
(一)用人单位知情权的含义 | 第18-19页 |
(二)用人单位知情权的构成 | 第19-20页 |
(三)用人单位知情权存在的目的及理由 | 第20-21页 |
二、劳动者隐私权与用人单位知情权冲突的根源 | 第21-24页 |
三、用人单位行使知情权与劳动者隐私权冲突的时间范围 | 第24-26页 |
(一)入职审查阶段 | 第24页 |
(二)在职工作阶段 | 第24-25页 |
(三)离职之后阶段 | 第25-26页 |
四、劳动者隐私权与用人单位知情权冲突的主要类型 | 第26-34页 |
(一)收集或披露个人信息 | 第26-28页 |
(二)监视 | 第28-29页 |
(三)监听 | 第29-31页 |
(四)搜查 | 第31-32页 |
(五)计算机监控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劳动者隐私权与用人单位知情权的立法比较 | 第34-41页 |
一、我国现行法律有关劳动者隐私权与用人单位知情权的现状 | 第34-35页 |
二、国外劳动者隐私权与用人单位知情权冲突解决的立法借鉴 | 第35-39页 |
(一)美国 | 第35-38页 |
(二)欧盟 | 第38-39页 |
三、劳动者隐私权与用人单位知情权冲突调整的立法启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平衡劳动者隐私权与用人单位知情权冲突的法律思考 | 第41-49页 |
一、确立劳动者隐私权与用人单位知情权冲突的法律调整原则 | 第41-44页 |
(一)合理期待原则 | 第41-42页 |
(二)人格利益和公共利益优先原则 | 第42-43页 |
(三)必要限度原则 | 第43-44页 |
二、完善劳动者隐私权与用人单位知情权方面的立法规则 | 第44-46页 |
(一)入职审查阶段的若干规则 | 第44-45页 |
(二)在职工作阶段平衡冲突的若干规则 | 第45-46页 |
(三)离职后阶段平衡冲突的若干规则 | 第46页 |
三、加强对劳动者隐私权与用人单位知情权冲突的司法调整 | 第46-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