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原潮土氮循环功能微生物群落特征与作用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论文的研究基础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土壤氮素的迁移转化及相关微生物 | 第10-13页 |
1.2.1 氨化作用与氨化微生物 | 第11页 |
1.2.2 硝化作用与硝化微生物 | 第11-12页 |
1.2.3 反硝化作用与反硝化微生物 | 第12-13页 |
1.3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方法 | 第13-15页 |
1.3.1 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 | 第13页 |
1.3.2 生理学方法 | 第13页 |
1.3.3 生物化学方法 | 第13-14页 |
1.3.4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5 课题来源 | 第15-18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方法 | 第18-22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页 |
2.2 地质及水文条件 | 第18-19页 |
2.3 研究区土壤概况 | 第19-20页 |
2.4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第3章 土培实验理化性质测定 | 第22-40页 |
3.1 不同滴灌液处理对pH值的影响 | 第22页 |
3.2 不同滴灌液处理对有机质的影响 | 第22-27页 |
3.2.1 武强潮土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 | 第22-24页 |
3.2.2 文安潮土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 | 第24-25页 |
3.2.3 运河潮土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 | 第25-27页 |
3.3 不同滴灌液处理对总氮的影响 | 第27-31页 |
3.3.1 武强潮土总氮含量变化趋势 | 第27-28页 |
3.3.2 文安潮土总氮含量变化趋势 | 第28-29页 |
3.3.3 运河潮土总氮含量变化趋势 | 第29-31页 |
3.4 不同滴灌液处理对硝态氮的影响 | 第31-34页 |
3.4.1 武强潮土硝态氮含量变化趋势 | 第31-32页 |
3.4.2 文安潮土硝态氮含量变化趋势 | 第32-33页 |
3.4.3 运河潮土硝态氮含量变化趋势 | 第33-34页 |
3.5 不同滴灌液处理对氨氮的影响 | 第34-38页 |
3.5.1 武强潮土氨氮含量变化趋势 | 第34-36页 |
3.5.2 文安潮土氨氮含量变化趋势 | 第36-37页 |
3.5.3 运河潮土氨氮含量变化趋势 | 第37-38页 |
3.6 不同滴灌液处理对亚硝态氮的影响 | 第38-3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法分析 | 第40-50页 |
4.1 不同滴灌液处理对PLFA总量影响 | 第40-43页 |
4.1.1 武强潮土PLFA总量变化趋势 | 第40-41页 |
4.1.2 文安潮土PLFA总量变化趋势 | 第41-42页 |
4.1.3 运河潮土PLFA总量变化趋势 | 第42-43页 |
4.2 不同滴灌液处理对特征PLFA的影响 | 第43-49页 |
4.2.1 武强潮土特征PLFA生物标记分布动态 | 第43-45页 |
4.2.2 文安潮土特征PLFA生物标记分布动态 | 第45-47页 |
4.2.3 运河潮土特征PLFA生物标记分布动态 | 第47-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细菌 16S高通量测序分析 | 第50-58页 |
5.1 OTU聚类分析和物种注释 | 第50-51页 |
5.2 样品序列数目分布 | 第51页 |
5.3 物种相对丰度统计 | 第51-53页 |
5.4 功能微生物统计分析 | 第53-54页 |
5.5 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54-55页 |
5.6 稀释曲线分析 | 第55页 |
5.7 主成分分析 | 第55-56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6章 古菌 16S高通量测序分析 | 第58-64页 |
6.1 OTU聚类分析和物种注释 | 第58-59页 |
6.2 样品序列数目分布 | 第59页 |
6.3 物种相对丰度统计 | 第59-60页 |
6.4 功能微生物统计分析 | 第60-61页 |
6.5 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61页 |
6.6 稀释曲线分析 | 第61-62页 |
6.7 主成分分析 | 第62-63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