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体系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注册造价工程师制度的发展过程 | 第13-14页 |
| ·建筑市场诚信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诚信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诚信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8-19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2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 第2章 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内涵及失信原因分析 | 第22-37页 |
| ·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内涵 | 第22-24页 |
| ·诚信的内涵 | 第22-23页 |
| ·诚信度的内涵 | 第23页 |
| ·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的内涵 | 第23页 |
| ·诚信评价的内涵 | 第23-24页 |
| ·注册造价工程师职能及失信分析 | 第24-33页 |
| ·可行性研究阶段 | 第25-28页 |
| ·设计工作阶段 | 第28-30页 |
| ·招投标阶段 | 第30-31页 |
| ·项目施工阶段 | 第31-32页 |
| ·竣工验收阶段 | 第32-33页 |
| ·注册造价工程师失信原因分析 | 第33-37页 |
| ·注册造价工程师失信的外在原因分析 | 第33-35页 |
| ·注册造价工程师失信的自身原因分析 | 第35页 |
| ·影响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的因素分析 | 第35-37页 |
| 第3章 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7-65页 |
| ·诚信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和步骤 | 第37-39页 |
| ·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 第37-38页 |
| ·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与依据 | 第38-39页 |
| ·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9-57页 |
| ·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39-40页 |
| ·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指标的分解 | 第40-43页 |
| ·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指标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 第43-55页 |
| ·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5-57页 |
| ·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指标评分准则 | 第57-65页 |
| ·评分准则的参考 | 第57-60页 |
| ·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指标评分准则 | 第60-65页 |
| 第4章 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65-80页 |
| ·诚信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5-76页 |
| ·指标权重方法的选取 | 第65页 |
|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 第65-71页 |
|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第71-74页 |
| ·指标综合权重的确定 | 第74-76页 |
| ·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76-79页 |
| ·诚信度等级划分的确定 | 第79-80页 |
| 第5章 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体系的实证分析 | 第80-87页 |
| ·评价对象的分析 | 第80-81页 |
| ·诚信度指数的计算 | 第81-85页 |
| ·参考数列的确定 | 第81-82页 |
| ·指标灰色关联系数计算 | 第82-83页 |
| ·被评价造价工程师诚信度计算 | 第83-85页 |
| ·诚信度等级的划分 | 第85页 |
| ·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体系的运行机制 | 第85-87页 |
| ·追溯机制 | 第85-86页 |
| ·奖惩机制 | 第86页 |
| ·监管机制 | 第86页 |
| ·预警机制 | 第86页 |
| ·诚信管理机制 | 第86-87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 ·结论 | 第87页 |
| ·展望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附录 | 第94-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