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串联反应 | 第13-20页 |
| ·单一催化剂的串联反应体系 | 第14-15页 |
| ·两相催化体系的串联反应 | 第15-16页 |
| ·“隔离”不相容试剂的串联反应 | 第16-20页 |
| ·借助溶胶-凝胶材料的串联反应 | 第16-19页 |
| ·借助聚合物材料的串联反应 | 第19-20页 |
| ·Pickering乳液 | 第20-24页 |
| ·Pickering乳液概述 | 第20-21页 |
| ·影响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 第21-22页 |
| ·固体粒子的表面润湿性 | 第21-22页 |
| ·固体粒子的浓度 | 第22页 |
| ·固体粒子的初始分散介质与油水体积比 | 第22页 |
| ·Pickering乳液的应用 | 第22-24页 |
| ·立题依据 | 第24-27页 |
| 第二章 界面活性二氧化硅制备及表征 | 第27-33页 |
| ·界面活性二氧化硅制备 | 第27-29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7-28页 |
|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 ·界面活性二氧化硅制备过程 | 第28页 |
| ·纳米二氧化硅球的制备 | 第28页 |
| ·纳米纳米SiO_2的表面改性 | 第28页 |
| ·界面活性SiO_2球的成乳 | 第28页 |
| ·界面活性二氧化硅球及其成乳表征 | 第28-2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2页 |
| ·电镜分析 | 第29-30页 |
| ·N_2吸附 | 第30页 |
| ·热重(TG)和元素分析 | 第30-31页 |
| ·接触角测试 | 第31页 |
| ·甲基化二氧化硅成乳情况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Pickering乳液的乳滴限域作用及连续相传质性质研究 | 第33-47页 |
| ·引言 | 第33-34页 |
| ·实验部分 | 第34-45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4页 |
|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 ·乳滴限域作用 | 第34-39页 |
| ·限域等浓度酸碱实验 | 第34-37页 |
| ·限域高浓度酸、低浓度碱实验 | 第37-39页 |
| ·影响Pickering乳液乳滴有效限域酸碱的因素 | 第39-42页 |
| ·反应体系层状结构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固体粒子乳化剂浓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 ·被限域试剂在连续相中溶解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有机分子在连续相中的传质性质 | 第42-45页 |
| ·[Co(Ⅱ)(Salen)]的传质扩散 | 第42-43页 |
| ·苯甲醛二甲基缩醛的传质扩散 | 第43-44页 |
| ·有机分子在乳液体系内扩散时间的理论计算公式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Pickering乳液体系用于一锅串联反应 | 第47-59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实验部分 | 第47-58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7-48页 |
| ·主要试剂 | 第47-48页 |
| ·主要仪器 | 第48页 |
| ·具体实验过程 | 第48-49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8页 |
| ·脱缩-还原串联反应 | 第49-53页 |
| ·其他串联反应 | 第53-56页 |
| ·重氮化-碘化串联反应放大实验 | 第56页 |
| ·一锅多步串联反应 | 第56-57页 |
| ·一些化合物的核磁数据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 ·工作总结 | 第59-60页 |
| ·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 附录 | 第69-7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5-76页 |
| 承诺书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