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34页 |
1 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简介 | 第19-20页 |
2 中华沙塘鳢与河川沙塘鳢研究概况 | 第20-23页 |
3 长江流域及淮河流域淡水鱼类的遗传多样性概况 | 第23-25页 |
4 长江流域及淮河流域淡水鱼类的亲缘地理学概况 | 第25-27页 |
5 种群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形成机制和亲缘地理学研究中的相关理论 | 第27-28页 |
6 鱼类种群遗传学研究中常用分子标记 | 第28-32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基于线粒体分子标记的长江流域沙塘鳢属鱼类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 | 第34-61页 |
第一节 长江流域沙塘鳢属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基因结构比较 | 第34-4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7页 |
2 结果 | 第37-42页 |
3 讨论 | 第42-45页 |
第二节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长江流域及淮河流域沙塘鳢属鱼类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 | 第45-61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5-48页 |
2 结果 | 第48-56页 |
3 讨论 | 第56-61页 |
第三章 基于核基因EPICs分子标记的长江流域及淮河流域沙塘鳢属鱼类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 第61-84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2 数据分析 | 第64-66页 |
3 结果 | 第66-79页 |
4 讨论 | 第79-84页 |
第四章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长江流域及淮河流域沙塘鳢属鱼类的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分子生物地理学研究 | 第84-102页 |
第一节 河川沙塘鳢与中华沙塘鳢微卫星引物的开发与筛选 | 第84-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4-87页 |
2 数据分析 | 第87页 |
3 结果 | 第87-91页 |
第二节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长江流域及淮河流域沙塘鳢属鱼类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 第91-10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页 |
2 数据分析 | 第91-93页 |
3 结果 | 第93-99页 |
4 讨论 | 第99-102页 |
全文小结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5页 |
附件 | 第115-118页 |
附录 | 第118-120页 |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与工作成果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