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8页 |
一、公益诉讼的概念和特点 | 第8-10页 |
(一) 公益诉讼的概念 | 第8页 |
(二) 公益诉讼的特点 | 第8-10页 |
1、侵害主体的“集团性”和被侵害利益的“扩散性” | 第8页 |
2、受害主体的不确定性和侵害主体的确定性 | 第8-9页 |
3、直接利害关系不明确性 | 第9页 |
4、国家的干预性 | 第9页 |
5、裁判结果效力的扩张性 | 第9-10页 |
二、目前我国公益诉讼的现状分析 | 第10-12页 |
(一) 公益案件的受害人不愿意或者无权提起诉讼 | 第10页 |
(二) 法院对起诉案件采取不予受理、驳回起诉或者判决原告败诉态度 | 第10页 |
(三) 即使法院判决原告胜诉,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 第10-12页 |
三、我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12-17页 |
(一) 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 | 第12-14页 |
1、应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必然要求 | 第12页 |
2、对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保护,现行诉讼制度作用有限 | 第12-14页 |
(二) 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可能性 | 第14-17页 |
1、国外公益诉讼制度理论和实践的示范作用 | 第14页 |
2、民事公益诉讼在我国具有宪法和实体法上的依据 | 第14页 |
3、我国实践中公益诉讼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第14-17页 |
四、域外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17-22页 |
(一) 域外关于公益诉讼制度的规定 | 第17-20页 |
1、英美法系国家的公益诉讼制度 | 第17-18页 |
2、大陆法系国家的公益诉讼制度 | 第18-20页 |
3、台湾的公益诉讼制度 | 第20页 |
(二) 对我国构建公益诉讼制度的启示 | 第20-22页 |
1、主体资格无过多限制 | 第20页 |
2、检察机关的主体资被普遍承认 | 第20-21页 |
3、注重保护原告利益 | 第21页 |
4、注意防止滥诉 | 第21-22页 |
五、建立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思考 | 第22-26页 |
(一) 在民事诉讼法中对公益诉讼制度加以规定 | 第22页 |
(二) 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规定 | 第22-23页 |
1、确立检察机关的公益诉讼主体资格 | 第22页 |
2、鼓励个人和社会团体提起公益诉讼 | 第22-23页 |
(三) 公益诉讼制度的程序设计 | 第23-25页 |
1、建立公益诉讼审判庭 | 第23页 |
2、合理分担举证责任 | 第23-24页 |
3、合理分担公益诉讼的诉讼费用 | 第24页 |
4、鼓励支持律师开展公益辩护活动 | 第24页 |
5、防止滥诉,诉前授权 | 第24-25页 |
(四) 建立公益诉讼利益刺激机制 | 第25-26页 |
结语 | 第26-27页 |
注释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1页 |
致谢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