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 酸雨对作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酸雨对作物叶片光合色素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2-13页 |
·酸雨对作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13页 |
·酸雨对作物碳、氮代谢的影响 | 第13-14页 |
·酸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14-15页 |
·酸雨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 第15-17页 |
·对其它作物品质的影响 | 第15页 |
·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第15-17页 |
·对小麦籽粒含氮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15-16页 |
·对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的影响 | 第16-17页 |
2. | 第17-19页 |
·胚乳发育研究 | 第17-18页 |
·不同生育期逆境对小麦的影响 | 第18-19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花后不同时期酸雨对小麦叶片光合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21-33页 |
摘要 | 第21页 |
Abstract | 第21-2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材料 | 第22-23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23页 |
·数据处理 | 第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1页 |
·对小麦形态特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对小麦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 第24-25页 |
·对小麦旗叶色素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25-27页 |
·对小麦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及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对小麦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28-30页 |
·对小麦MDA含量影响 | 第30-31页 |
3 讨论 | 第31-32页 |
4 结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花后不同时期模拟酸雨对小麦碳、氮代谢的影响 | 第33-53页 |
摘要 | 第33页 |
Abstract | 第33-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页 |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模拟酸雨配置 | 第35页 |
·试验设计 | 第35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35页 |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8页 |
·花后不同时期酸雨对小麦碳代谢的影响 | 第35-43页 |
·对叶片可溶性糖及蔗糖含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对小麦籽粒可溶性糖及蔗糖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对小麦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对小麦叶片SS、SPS活性的影响 | 第39-41页 |
·对小麦籽粒SS活性影响 | 第41页 |
·对小麦籽粒ADPG-ppase和SSS活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花后不同时期模拟酸雨对小麦氮代谢的影响 | 第43-48页 |
·对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对小麦叶片、籽粒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对小麦地上部器官N含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对小麦叶片NR、GS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对小麦籽粒GS活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48-53页 |
·花后不同时期模拟酸雨对小麦碳代谢的影响 | 第48-50页 |
·花后不同时期模拟酸雨对小麦氮代谢的影响 | 第50-53页 |
第四章 花后不同时期模拟酸雨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53-67页 |
摘要 | 第53页 |
Abstract | 第53-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模拟酸雨配置 | 第54页 |
·试验设计 | 第54-55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2页 |
·对小麦籽粒干重及灌浆速率的影响 | 第55-57页 |
·对小麦地上部干物质转运及同化的影响 | 第57-58页 |
·对小麦N素转运的影响 | 第58-59页 |
·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59页 |
·对小麦蛋白质含量及组分的影响 | 第59-60页 |
·对小麦籽粒GMP及HMW-GS含量影响 | 第60-62页 |
3 讨论 | 第62-67页 |
·对灌浆速率及粒重的影响 | 第62-63页 |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63页 |
·对C、N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 第63-64页 |
·对品质的影响 | 第64-67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67-75页 |
1 讨论 | 第67-71页 |
·花后不同时期模拟酸雨对光合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67-68页 |
·花后不同时期模拟酸雨对小麦碳氮代谢的影响 | 第68-70页 |
·花后不同时期模拟酸雨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70页 |
·花后不同时期酸雨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第70-71页 |
2 结论 | 第71-72页 |
3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72页 |
4 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