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论文结构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0-23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20-21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3-35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7页 |
·村干部 | 第23页 |
·村干部职能与村干部职能转变 | 第23-25页 |
·社会资本与村域社会资本 | 第25-27页 |
·村域社会资本理论概述 | 第27-32页 |
·村域社会资本的属性 | 第27-28页 |
·村域社会资本的层次划分 | 第28-30页 |
·村域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 | 第30-32页 |
·基于村域社会资本视角的村干部职能转变的分析框架 | 第32-35页 |
·纵向维度——基于村域社会资本的结构层次 | 第33-34页 |
·横向维度——基于村域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村干部职能转变的沿革与现实运作 | 第35-43页 |
·村干部职能转变的沿革 | 第35-38页 |
·村干部职能转变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第38-39页 |
·村干部职能转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概述 | 第39-43页 |
第四章 村域社会资本视角下村干部职能转变的实证研究——以桂东北若干村为例 | 第43-67页 |
·桂东北若干村的基本状况及样本特征 | 第43-45页 |
·桂东北若干村的基本状况 | 第43-44页 |
·样本特征 | 第44-45页 |
·桂东北若干村村干部职能转变的现状 | 第45-47页 |
·政治职能方面 | 第45-46页 |
·经济职能方面 | 第46页 |
·社会服务职能方面 | 第46-47页 |
·桂东北若干村村干部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 | 第47-51页 |
·村干部职能的缺位 | 第48-49页 |
·村干部职能的越位 | 第49-50页 |
·村干部职能的错位 | 第50-51页 |
·基于村域社会资本理论的村干部职能转变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1-64页 |
·宏观村域社会资本层次的原因分析 | 第51-58页 |
·社会文化因素——传统行政观念和“关系”文化的束缚 | 第52-54页 |
·行政体制因素——压力型体制下乡村关系的扭曲 | 第54-56页 |
·制度因素——法制建设的缺陷 | 第56-58页 |
·中观村域社会资本层次的原因分析 | 第58-62页 |
·村级民间组织的发展不成熟 | 第58-60页 |
·宗族势力的干扰 | 第60-62页 |
·微观村域社会资本层次的原因分析 | 第62-64页 |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64-67页 |
第五章 村域社会资本视角下村干部职能转变的思路和途径 | 第67-75页 |
·优化村干部职能转变的宏观环境 | 第67-72页 |
·以互惠理念重塑职能转变的价值导向 | 第67-68页 |
·借助合作构建“乡村共同体” | 第68-70页 |
·通过规范信任加强村干部职能转变的制度保障 | 第70-72页 |
·完善村干部职能转变的中观关系网络 | 第72-73页 |
·以合作带动村级民间组织力量的发挥 | 第72-73页 |
·借助规范加强对宗族势力的引导 | 第73页 |
·培育村干部职能转变的基层力量 | 第73-75页 |
结语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附录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