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配合补肾化瘀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观察
| 缩略语表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32页 |
| 1 祖国医学对输卵管性不孕的认识 | 第11-12页 |
| ·古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1页 |
|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研究 | 第11-12页 |
| 2 现代医学对输卵管性不孕的认识 | 第12-17页 |
| ·输卵管的生理及病理 | 第12-14页 |
| ·致病因素的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 3 中医药治疗概况 | 第17-25页 |
| ·内治法 | 第17-20页 |
| ·外治法 | 第20-23页 |
| ·中医内外合治 | 第23-24页 |
| ·中西医结合 | 第24-25页 |
| 4 现代医学治疗概况 | 第25-32页 |
| ·输卵管通畅度的检查 | 第25页 |
| ·输卵管性不孕的治疗 | 第25-32页 |
| 临床观察 | 第32-44页 |
| 1 资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 ·一般资料 | 第32页 |
| ·病例选择 | 第32页 |
| ·诊断及各种判定标准 | 第32-34页 |
| 2 临床观察及疗效标准 | 第34-40页 |
| ·病例基本情况 | 第34-37页 |
| ·治疗药物及方法 | 第37-39页 |
| ·临床分组 | 第39页 |
| ·观察方法、随诊及观察指标 | 第39页 |
| ·疗效标准 | 第39-40页 |
| 3 结果 | 第40-43页 |
| ·输卵管通畅情况 | 第40-41页 |
| ·慢性盆腔炎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 | 第41-43页 |
| ·妊娠情况 | 第43页 |
| 4 安全性观察 | 第43页 |
| 5 统计学处理 | 第43-44页 |
| 讨论 | 第44-62页 |
| 1 输卵管性不孕与肾虚血瘀 | 第44-48页 |
| ·肾与生殖 | 第44-45页 |
| ·阳虚尤其是肾阳虚为疾病本质的依据 | 第45-46页 |
| ·补肾化瘀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理论依据 | 第46-47页 |
| ·补肾化瘀中药的现代药理 | 第47-48页 |
| 2 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机制探讨 | 第48-53页 |
| ·穴位注射疗法的相关研究 | 第48-49页 |
| ·所选穴位的临床应用评价 | 第49-52页 |
| ·丹参的治疗作用评价 | 第52页 |
| ·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的疗效评价 | 第52-53页 |
| 3 加味少腹逐瘀汤汤治疗的输卵管性不孕的疗效分析 | 第53-56页 |
| ·"加味少腹逐瘀汤"组方特点 | 第53-54页 |
| ·"加味少腹逐瘀汤"的药理作用 | 第54-56页 |
| 4 中药输卵管通液的作用机制及优势 | 第56-57页 |
| 5 中医"治未病"思想 | 第57页 |
| 6 本病的其他重要影响因素 | 第57-59页 |
| ·情志与输卵管不孕 | 第57-58页 |
| ·肝与输卵管性不孕 | 第58页 |
| ·心与输卵管性不孕 | 第58-59页 |
| 7 体会 | 第59-60页 |
| 8 展望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 附表 | 第72-7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6页 |
| 个人简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