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英文缩略语 | 第14-15页 |
| 前言 | 第15-17页 |
| 1 发育性协调障碍的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2 研究任务 | 第16页 |
| 3 研究假设 | 第16-17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7-34页 |
| 1 发育性协调障碍的提出 | 第17-18页 |
| 2 发育性协调障碍的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 3 发育性协调障碍的流行情况 | 第19-21页 |
| 4 发育性协调障碍的危险因素 | 第21-22页 |
| 5 发育性协调障碍的筛查 | 第22-24页 |
| ·儿童动作评估工具 | 第22-23页 |
| ·Bruininks-Oseretsky动作熟练度测试 | 第23页 |
|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 | 第23页 |
| ·粗大动作发展测试 | 第23-24页 |
| 6 发育性协调障碍对儿童的影响 | 第24-28页 |
| ·对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 | 第25页 |
| ·对学习能力及成绩的影响 | 第25页 |
| ·对运动素质的影响 | 第25-26页 |
| ·对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 | 第26页 |
| ·对健康相关体质的影响 | 第26-27页 |
| ·长期影响 | 第27-28页 |
| 7 发育性协调障碍干预研究进展 | 第28-33页 |
| ·“以过程为导向”方法 | 第28-29页 |
| ·感觉统合训练 | 第29页 |
| ·过程导向训练 | 第29页 |
| ·知觉运动治疗 | 第29页 |
| ·“以任务为导向”方法 | 第29-33页 |
| ·特定任务法 | 第30页 |
| ·神经动作任务疗法 | 第30页 |
| ·日常动作技能认知导向法 | 第30-31页 |
| ·生态学干预法 | 第31-33页 |
| 8 结语 | 第33-34页 |
| 第二部分 不同干预方法对发育性协调障碍儿童动作能力改善效果的系统评价 | 第34-49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34-39页 |
| ·检索策略 | 第34-35页 |
| ·检索词 | 第34-35页 |
| ·检索数据库 | 第35页 |
| ·检索步骤 | 第35页 |
| ·筛选 | 第35-37页 |
| ·纳入标准 | 第36页 |
| ·排除标准 | 第36页 |
| ·研究筛选的具体步骤 | 第36-37页 |
| ·资料提取 | 第37页 |
| ·提取内容 | 第37页 |
| ·提取方法 | 第37页 |
| ·质量评价 | 第37-39页 |
| ·文献质量评价 | 第37-39页 |
| ·数据分析 | 第39页 |
| 3 结果 | 第39-42页 |
| ·筛查结果 | 第39-40页 |
| ·文献质量评价 | 第40-41页 |
| ·样本量 | 第41页 |
| ·评价结局指标的方法 | 第41-42页 |
| ·干预方法 | 第42页 |
| 4 讨论 | 第42-46页 |
| ·“以任务为导向”的方法 | 第43-44页 |
| ·神经动作任务疗法 | 第43页 |
| ·日常动作技能认知导向法 | 第43页 |
| ·传统职能治疗和虚拟现实技术治疗 | 第43-44页 |
| ·动作表象训练 | 第44页 |
| ·家长和老师主导的干预 | 第44页 |
| ·“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 | 第44-46页 |
| ·药物治疗 | 第46页 |
| 5 结论 | 第46-47页 |
| 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7页 |
| 7 训练建议 | 第47-49页 |
| 第三部分 生态学干预对改善DCD幼儿动作能力效果的个案分析 | 第49-80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49页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49-55页 |
| ·研究对象 | 第49-50页 |
| ·研究方法 | 第50-53页 |
| ·儿童基本信息问卷 | 第50-51页 |
| ·访谈法 | 第51页 |
| ·测验法 | 第51-53页 |
| ·生态学干预法 | 第53页 |
| ·研究过程 | 第53-55页 |
| 3 研究具体实施 | 第55-71页 |
| ·确定被试 | 第55-57页 |
| ·被试基本信息 | 第55-56页 |
| ·发育性协调障碍的诊断 | 第56-57页 |
| ·制定干预方案 | 第57-65页 |
| ·被试信息收集 | 第57-62页 |
| ·制定干预方案 | 第62-65页 |
| ·干预方案具体实施 | 第65-66页 |
| ·干预结果评估 | 第66-71页 |
| ·MABC-2 定量结果的评估 | 第66-67页 |
| ·MABC-2 定性结果的评估 | 第67-69页 |
| ·治疗师对干预效果的评估 | 第69-70页 |
| ·家长对干预效果的评估 | 第70-71页 |
| 4 分析与讨论 | 第71-79页 |
| ·干预结果有效性分析 | 第71-75页 |
| ·正确判断并利用幼儿优势制定干预方案是干预的核心 | 第71-72页 |
| ·整合幼儿生态环境中的家庭要素是干预的必要条件 | 第72-73页 |
| ·多方参与是干预的有效条件 | 第73-74页 |
| ·儿童发展早期进行干预是取得良效的关键 | 第74-75页 |
| ·影响干预效果的因素 | 第75-77页 |
| ·训练的连续性 | 第75页 |
| ·课程难度 | 第75-76页 |
| ·幼儿自身因素 | 第76页 |
| ·家长因素 | 第76-77页 |
| ·干预环境因素 | 第77页 |
|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 第77-79页 |
| ·研究对象的流失 | 第77-78页 |
| ·干预研究的实验周期和干预结果的保持 | 第78页 |
| ·家长教育的强化 | 第78-79页 |
| 5 结论 | 第79页 |
| ·生态学干预法能有效提高幼儿动作能力 | 第79页 |
| ·发育性协调障碍幼儿干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 第79页 |
| 6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 附录 | 第91-132页 |
| 附录 1 | 第91-103页 |
| 附件 2 | 第103-105页 |
| 附录 3 | 第105-106页 |
| 附录 4 | 第106-108页 |
| 附录 5 | 第108-132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