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沉降中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及来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大气沉降的基本特性 | 第13-16页 |
·大气沉降的化学组成 | 第13页 |
·大气沉降中微量元素的来源 | 第13-16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颗粒物中微量元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降雨中微量元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 第19-22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22-33页 |
·实验部分 | 第22-25页 |
·采样地点及时间 | 第22-23页 |
·采样设备 | 第23页 |
·采样滤膜 | 第23-24页 |
·采样方法及采样步骤 | 第24-25页 |
·样品的收集与保存 | 第25-28页 |
·样品的收集 | 第25-28页 |
·样品的保存 | 第28页 |
·气象数据和空气质量指数数据的收集 | 第28-33页 |
第三章 颗粒物的扫描电镜联合能谱分析 | 第33-44页 |
·分析方法 | 第33页 |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样品的选取 | 第33-34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34页 |
·仪器参数 | 第34页 |
·工作条件 | 第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2页 |
·降尘的形貌特征和元素组成 | 第34-36页 |
·雨样残渣的形貌特征和元素组成 | 第36-37页 |
·PM10的形貌特征和元素组成 | 第37-39页 |
·PM2.5 的形貌特征和元素组成 | 第39-40页 |
·PM1.0 的形貌特征和元素组成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颗粒物中痕量微量元素的测定 | 第44-77页 |
·元素的分析方法 | 第44页 |
·实验部分 | 第44-47页 |
·试剂与标准溶液 | 第44-45页 |
·仪器的工作参数 | 第45页 |
·样品的选取 | 第45-47页 |
·样品制备 | 第47页 |
·质量控制 | 第47-50页 |
·待测元素的检出限 | 第49-50页 |
·计算方法 | 第50-5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63页 |
·大气沉降中中各元素的浓度特征 | 第51-60页 |
·国内外其它区域的比较 | 第60-63页 |
·降雨对大气颗粒物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63-75页 |
·降雨对PM10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63-67页 |
·降雨对PM2.5 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67-71页 |
·降雨对分级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71-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降雨量与颗粒物的关系及干湿沉降通量 | 第77-83页 |
·降雨量与降雨中各微量元素的关系 | 第77-78页 |
·降雨量与PM10和PM2.5 的关系 | 第78-79页 |
·微量元素的干沉降通量 | 第79-81页 |
·微量元素的湿沉降通量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大气沉降中微量元素来源解析 | 第83-88页 |
·颗粒物源解析方法 | 第83-84页 |
·分析与结论 | 第84-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3页 |
·结论 | 第88-91页 |
·创新点 | 第91页 |
·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