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二)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理论的相关阐述 | 第16-25页 |
| 一、新型城镇化的涵义及特征 | 第16-18页 |
| (一)城镇化的概念 | 第16页 |
| (二)新型城镇化的涵义 | 第16-17页 |
| (三)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 第17-18页 |
| 二、农村生态文明的概念解析 | 第18-24页 |
| (一)生态文明的涵义 | 第18页 |
| (二)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发展 | 第18-21页 |
|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成果 | 第21-23页 |
| (四)农村生态文明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 第23页 |
| (五)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 | 第23-24页 |
| 三、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生态文明的关系阐释 | 第24-25页 |
|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共同的内涵目标 | 第24页 |
|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 第24页 |
|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25-34页 |
| 一、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 第25-26页 |
| (一)农村的土地污染状况严重 | 第25-26页 |
| (二)农村水污染途径增多 | 第26页 |
| (三)农村生态保护体系不健全 | 第26页 |
|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偏差 | 第26-29页 |
| (一)城镇化人口大量集中导致的环境问题 | 第26-28页 |
| (二)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造成的污染 | 第28-29页 |
| (三)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 第29页 |
| 三、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不到位 | 第29-31页 |
| (一)国家立法相对薄弱 | 第29-30页 |
| (二)政府执行力度不够 | 第30页 |
| (三)政府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政绩观 | 第30-31页 |
| 四、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的薄弱 | 第31-32页 |
| (一)社会监管体系不健全 | 第31页 |
| (二)农村环保责任主体的缺失 | 第31页 |
| (三)企业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 | 第31-32页 |
| 五、农民自身生态理念的缺失 | 第32-34页 |
| (一)农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淡薄 | 第32页 |
| (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 第32-33页 |
| (三)传统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束缚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 第34-44页 |
| 一、依靠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 第34-36页 |
| (一)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 第34页 |
| (二)大力推广绿色经济 | 第34-36页 |
| (三)健全城乡监管体系 | 第36页 |
| 二、强化农村生态立法和政府执法 | 第36-38页 |
| (一)健全农村生态相关法律法规 | 第36-37页 |
| (二)加强政府执法监督力度 | 第37-38页 |
| (三)建立责任主体违法追究制度 | 第38页 |
| 三、营造农村良好生态环境 | 第38-42页 |
| (一)完善农村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 第38-39页 |
| (二)构建农村生态信息透明机制 | 第39-40页 |
| (三)优化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方式 | 第40-42页 |
| 四、通过宣传教育改变传统观念 | 第42-44页 |
| (一)教育农民增强生态意识 | 第42页 |
| (二)推动乡镇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 第42-43页 |
| (三)发挥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 | 第43-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