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诊疗理论的框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文献分析 | 第11-15页 |
1 文献的检索、纳入与排除 | 第11页 |
·文献的检索 | 第11页 |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 | 第11页 |
2 研究发展脉络 | 第11-12页 |
3 学术团队 | 第12-15页 |
·高频发文机构 | 第12-13页 |
·高频发文作者 | 第13页 |
·代表性学术团队 | 第13-15页 |
第二部分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概况 | 第15-33页 |
1 病名 | 第15页 |
2 病因 | 第15-16页 |
·体质因素 | 第15页 |
·诱因 | 第15-16页 |
·外邪侵袭 | 第15页 |
·劳逸失度 | 第15-16页 |
·情志不遂 | 第16页 |
·饮食不节 | 第16页 |
3 病机 | 第16-18页 |
·瘀血阻滞 | 第16-17页 |
·气滞血瘀 | 第16-17页 |
·寒凝血瘀 | 第17页 |
·肾虚血瘀 | 第17页 |
·气虚血瘀 | 第17页 |
·热郁血瘀 | 第17页 |
·火热伤络 | 第17-18页 |
·血瘀蕴毒 | 第18页 |
·冲气上逆 | 第18页 |
·焦膜发病 | 第18页 |
4 治疗特色 | 第18-33页 |
·中药内治法 | 第18-30页 |
·辨病为主,专法专方论治 | 第18-21页 |
·辨证为主,分型分期论治 | 第21-28页 |
·病证结合,循主症分类论治 | 第28-30页 |
·辅助疗法 | 第30-32页 |
·针灸疗法 | 第30-31页 |
·保留灌肠 | 第31-32页 |
·贴敷疗法 | 第32页 |
·综合疗法 | 第32-33页 |
第三部分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研究 | 第33-38页 |
1 证候分布规律 | 第33-34页 |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 第33页 |
·证型频数 | 第33-34页 |
·结论 | 第34页 |
2 用药规律 | 第34-38页 |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论文的纳入与排除 | 第34-35页 |
·方剂录入规范 | 第35页 |
·药物录入规范 | 第35页 |
·药物频数 | 第35-37页 |
·高频药物 | 第35页 |
·高频药物分类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第四部分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理论框架的建构 | 第38-41页 |
1 诊疗要素分析 | 第38页 |
2 诊疗框架结构图 | 第38-41页 |
第五部分 讨论 | 第41-43页 |
1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新论的评价 | 第41页 |
2 中医妇科流派诊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特色的探索 | 第41页 |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