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戏”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第一章 “庄子戏”的概述 | 第20-34页 |
第一节 “庄子戏”定义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庄子戏”考索 | 第22-34页 |
一、宋金元时期的“庄子戏” | 第22-25页 |
二、明代戏曲中的“庄子戏” | 第25-32页 |
三、清代戏曲中的“庄子戏”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庄子戏”的特征 | 第34-62页 |
第一节 庄周形象的世俗化 | 第34-42页 |
一、古典诗文中的庄周想象 | 第34-38页 |
二、庄周形象的世俗化 | 第38-41页 |
三、世俗化的原因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庄周故事的奇幻化 | 第42-53页 |
一、《庄子》寓言的恢恑憰怪 | 第43-44页 |
二、“庄子戏”奇幻风格的生成 | 第44-52页 |
三、奇幻化的原因 | 第52-53页 |
第三节 《庄子》片段的杂糅化 | 第53-62页 |
一、《庄子》寓言的串联 | 第54-56页 |
二、《庄子》寓言的再创造 | 第56-59页 |
三、杂糅化的原因 | 第59-62页 |
第三章 “庄子戏”的衍变 | 第62-84页 |
第一节 主题变迁 | 第62-66页 |
第二节 情节变迁 | 第66-75页 |
一、“度化”情节的变化发展 | 第67-72页 |
二、“庄子试妻”情节的变化发展 | 第72-75页 |
第三节 形象变迁 | 第75-84页 |
一、庄周形象的变化发展 | 第75-79页 |
二、庄周妻子形象的变化发展 | 第79-84页 |
第四章 “庄子戏”的价值 | 第84-105页 |
第—节 神道戏中的独特价值 | 第84-94页 |
一、亦真亦幻 | 第85-87页 |
二、劝世讽刺 | 第87-91页 |
三、喜剧效果 | 第91-92页 |
四、宗教色彩 | 第92-94页 |
第二节 《庄子》接受的别样面貌 | 第94-105页 |
一、接受主体的不同 | 第94-97页 |
二、呈现形式的不同 | 第97-102页 |
三、接受视域的不同 | 第102-105页 |
结语 | 第105-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6页 |
后记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