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新品系鉴定及其经济生物学性状研究
缩略词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枣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选择育种研究 | 第14-16页 |
·杂交育种研究 | 第16页 |
·多倍体育种研究 | 第16-18页 |
·形态学鉴定方法的研究 | 第18页 |
·果实生长发育的研究 | 第18-19页 |
·果实营养成分的研究 | 第19-22页 |
·一般营养成分的研究 | 第19-20页 |
·功能营养成分的研究 | 第20-21页 |
·矿质元素的研究 | 第21-22页 |
·抗逆性鉴定的研究 | 第22-23页 |
·抗寒性鉴定的研究 | 第22页 |
·抗病性鉴定的研究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5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34页 |
·物候期的调查方法 | 第25-26页 |
·植物形态特征的观察测定 | 第26-28页 |
·果实生长发育动态的调查研究 | 第28页 |
·果实物理性状的测定 | 第28-30页 |
·果实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 | 第30-33页 |
·抗寒性鉴定方法 | 第33页 |
·抗病性鉴定方法 | 第33-34页 |
·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5-87页 |
·物候期的调查比较 | 第35-38页 |
·植物形态特征的比较 | 第38-47页 |
·花、花粉形态及花粉萌发率、单药花粉量的比较 | 第38-39页 |
·叶片形态特征的比较 | 第39-41页 |
·果实性状的比较 | 第41-43页 |
·果核性状的比较 | 第43页 |
·枣吊性状的比较 | 第43-44页 |
·枣头、二次枝、针刺状况的比较 | 第44-47页 |
·果实生长发育动态的调查研究 | 第47-57页 |
·单果重和果实纵、横径生长发育动态的研究 | 第47-52页 |
·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2-53页 |
·果实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3-54页 |
·果实Vc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4-55页 |
·果实有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5-56页 |
·果实蛋白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6-57页 |
·果实经济性状的比较 | 第57-79页 |
·果实物理性状的测定 | 第57-61页 |
·果实营养成分含量的比较 | 第61-76页 |
·果实经济性状的综合评价 | 第76-79页 |
·抗寒性的鉴定 | 第79-81页 |
·抗病性的鉴定 | 第81-87页 |
·黑斑病抗性的比较 | 第81-83页 |
·红点软腐病抗性的比较 | 第83-87页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第87-94页 |
·讨论 | 第87-91页 |
·物候期调查研究 | 第87页 |
·形态特征的比较 | 第87-88页 |
·果实生长发育动态的调查研究 | 第88页 |
·果实经济性状的比较 | 第88-89页 |
·抗寒性的比较 | 第89-90页 |
·抗病性的比较 | 第90-91页 |
·小结 | 第9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1页 |
附录Ⅰ:枣新品系形态特征图 | 第101-105页 |
附录Ⅱ:抗病性的比较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作者简介 | 第108页 |
在读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