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聚脲材料概述 | 第12-19页 |
·聚脲的聚合反应机理 | 第12-13页 |
·聚脲的结构特征与性能 | 第13-15页 |
·微相分离结构 | 第13-14页 |
·氢键化 | 第14-15页 |
·聚脲的发展历程 | 第15-19页 |
·芳香族聚脲 | 第16-17页 |
·常规脂肪族聚脲 | 第17页 |
·聚天冬氨酸酯聚脲 | 第17-19页 |
·聚天冬氨酸酯聚脲 | 第19-22页 |
·聚天冬氨酸酯聚脲合成方法 | 第19-20页 |
·NCO组分(A组分)和预聚物法 | 第19页 |
·胺基组分(R组分) | 第19-20页 |
·A、R组分配比—NCO指数 | 第20页 |
·聚天冬氨酸酯聚脲改性研究 | 第20-22页 |
·纳米材料改性 | 第20-21页 |
·其它树脂改性 | 第21-22页 |
·环氧大豆油简介 | 第22-24页 |
·ESO物化性能 | 第22页 |
·ESO衍生物的研究 | 第22-24页 |
·制备大豆油多元醇 | 第22-23页 |
·制备大豆油仲胺 | 第23-2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聚天冬氨酸酯聚脲的合成与表征 | 第26-44页 |
·前言 | 第26页 |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26-27页 |
·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试剂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异氰酸酯半预聚体的合成 | 第27-29页 |
·HDI三聚体体系的半预聚体合成 | 第27-28页 |
·IPDI体系的半预聚体合成 | 第28-29页 |
·聚天冬氨酸酯的合成 | 第29页 |
·聚天冬氨酸酯聚脲的合成 | 第29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29-34页 |
·NCO值测定 | 第29-30页 |
·伯胺含量测定 | 第30-31页 |
·胺值测定 | 第31-32页 |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 | 第32页 |
·热失重测定 | 第32-33页 |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 | 第33页 |
·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 第33页 |
·拉伸强度的计算 | 第33页 |
·断裂伸长率的计算 | 第33页 |
·附着力测试 | 第33-34页 |
·硬度测试 | 第34页 |
·耐溶剂性测试 | 第34页 |
·凝胶时间的测定 | 第34页 |
·表干与实干的测定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反应温度与时间对NCO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反应温度与时间对PAE合成的影响 | 第35-36页 |
·PAE聚脲的固化行为 | 第36-37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7-39页 |
·热失重分析 | 第39-40页 |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 | 第40-41页 |
·力学性能分析 | 第41-42页 |
·耐溶剂性能分析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环氧大豆油改性聚天冬氨酸酯合成与表征 | 第44-56页 |
·前言 | 第44页 |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44-45页 |
·仪器设备 | 第44-45页 |
·试剂 | 第45页 |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47-48页 |
·环氧值测定 | 第47页 |
·粘度的测定 | 第47-48页 |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 | 第48页 |
·热失重测定 | 第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5页 |
·反应温度的确定 | 第48-49页 |
·催化剂的选择 | 第49-50页 |
·环氧基与氨基比例的确定 | 第50-51页 |
·ESO加入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2-53页 |
·热失重分析 | 第53-54页 |
·ESO改性PAE前后对比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环氧大豆油改性聚天冬氨酸酯聚脲的合成与表征 | 第56-64页 |
·前言 | 第56页 |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56-57页 |
·仪器设备 | 第56-57页 |
·试剂 | 第57页 |
·实验内容 | 第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2页 |
·ESO改性PAE聚脲的固化行为 | 第57-58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8-59页 |
·热失重分析 | 第59-61页 |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 | 第61页 |
·力学性能分析 | 第61-62页 |
·耐溶剂性能分析 | 第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