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apGIS的矿区土地复垦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1 前言 | 第7-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矿区土地复垦的概念和意义 | 第7页 |
| ·矿区土地复垦原则 | 第7页 |
| ·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本论文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2页 |
| 2 土地复垦信息系统研究 | 第12-26页 |
| ·MapGIS概述 | 第12-13页 |
| ·MapGIS简介 | 第12页 |
| ·MapGIS功能 | 第12页 |
| ·MapGIS二次开发方式 | 第12-13页 |
| ·土地复垦方向可行性分析 | 第13-17页 |
| ·矿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综述 | 第13页 |
| ·矿区土地适宜性评价基本原理 | 第13页 |
| ·矿区土地适宜性评价基本原则 | 第13-14页 |
| ·矿区复垦评价单元划分 | 第14页 |
| ·矿区参评因素选取 | 第14-15页 |
| ·矿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15-17页 |
| ·矿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 第17页 |
| ·开采沉陷预计内容及意义 | 第17-18页 |
| ·开采沉陷预计概念 | 第17-18页 |
| ·开采沉陷预计内容 | 第18页 |
| ·开采沉陷预计意义 | 第18页 |
| ·开采沉陷预计模型 | 第18-25页 |
| ·概率积分法模型 | 第19-20页 |
| ·半无限开采时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 | 第20-21页 |
| ·有限开采时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 | 第21-23页 |
| ·任意点的移动和变形预计 | 第23-25页 |
| ·走向主断面上地表移动与变形的最大值及位置 | 第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3 矿区土地复垦数据库建立 | 第26-33页 |
| ·常见数据库模型 | 第26-27页 |
| ·矿区土地复垦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思想 | 第27页 |
| ·矿区土地复垦信息系统数据库需求分析 | 第27-28页 |
| ·矿区土地复垦信息系统数据库结构设计 | 第28-31页 |
| ·空间数据库结构 | 第28-29页 |
| ·属性数据库结构 | 第29-31页 |
| ·矿区土地复垦信息系统数据库建立 | 第31-32页 |
| ·空间数据库建立 | 第31-32页 |
| ·属性数据库建立 | 第32页 |
| ·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库关联 | 第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4 矿区土地复垦信息系统的设计及计算机的实现过程 | 第33-60页 |
| ·系统设计原则 | 第33-34页 |
| ·系统开发 | 第34页 |
| ·系统开发环境 | 第34页 |
| ·系统开发语言 | 第34页 |
| ·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 第34-36页 |
| ·系统功能实现 | 第36-59页 |
| ·系统界面实现 | 第36-37页 |
| ·系统图形编辑模块 | 第37-41页 |
| ·系统图形编辑功能代码实现 | 第41-42页 |
| ·系统属性数据浏览与查询模块 | 第42-45页 |
| ·系统属性数据浏览与查询功能代码实现 | 第45-49页 |
| ·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块 | 第49-51页 |
| ·土地适宜性评价功能代码实现 | 第51-54页 |
| ·开采沉陷预计模块 | 第54-56页 |
| ·开采沉陷预计功能代码实现 | 第56-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5 项目区土地复垦信息系统分析 | 第60-82页 |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60-62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62-63页 |
|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63-64页 |
| ·项目区土地损毁分析 | 第64-68页 |
| ·已损毁土地的分布、面积及其类型 | 第64-65页 |
| ·拟损毁土地预测 | 第65-68页 |
| ·项目区土地复垦应用分析 | 第68-81页 |
| ·评价单元划分 | 第68-69页 |
| ·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 第69页 |
| ·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 第69-71页 |
| ·最终复垦方向确定 | 第71-73页 |
| ·地表移动变形预计与图形输出 | 第73-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 ·研究结论 | 第82页 |
| ·展望 | 第82-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