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bai S的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机理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5页
   ·水稻白化突变体概述第9-10页
   ·白化转绿突变体的性状表型分析第10-11页
   ·白化转绿突变体的分类第11页
   ·白化转绿突变体的产生方法第11-13页
     ·自然突变第11-12页
     ·人工诱变第12页
     ·基因沉默突变第12-13页
     ·非突变白化转绿表型水稻品种第13页
   ·白化转绿突变体对环境因素及生育进程影响的反应第13-14页
   ·白化转绿叶色突变体机理研究第14-21页
     ·叶色突变体细胞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第14-15页
     ·白化转绿突变体的分子机理第15-20页
     ·白化转绿突变体的遗传机理研究第20-21页
   ·白化转绿突变体的基因定位及克隆研究第21-23页
     ·白化转绿突变体的基因定位研究与方法第21页
     ·白化转绿突变体的基因克隆情况第21-23页
   ·水稻白化转绿性状的实际应用第23-24页
     ·水稻白化转绿性状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第23页
     ·水稻白化转绿性状在杂交水稻育种的应用第23-24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突变体bai S的生理生化及细胞形态学分析第25-34页
   ·试验材料第25页
   ·试验方法第25-27页
     ·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含量的测定第25页
     ·野生型和突变体叶绿素合成速率测定第25页
     ·光合速率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第25-26页
     ·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第26页
     ·Trypan blue及DAB染色第26-27页
   ·结果与分析第27-32页
     ·bai S的形态学特征分析第27页
     ·野生型与突变体bai S的光合色素含量变化第27-28页
     ·野生型与突变体bai S的叶绿素合成速率比较分析第28-29页
     ·光合速率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分析第29-30页
     ·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和分析第30-31页
     ·Trypan blue及DAB染色结果分析第31-32页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突变体bai S的图位克隆第34-41页
   ·材料与方法第34-37页
     ·实验材料第34页
     ·研究材料的DNA提取第34页
     ·用于精细定位的分子标记开发及检测第34-35页
     ·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方法第35-36页
     ·候选基因的预测、测序及比对分析第36-37页
   ·结果与分析第37-40页
     ·白化转绿突变体bai S的精细定位第37-38页
     ·候选基因的鉴定及测序比对结果第38-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突变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41-49页
   ·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41-43页
     ·总RNA的提取第41-42页
     ·RNA的反转录第42页
     ·半定量RT-PCR和Real-Time qPCR基因表达分析第42-43页
   ·候选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3页
     ·BAI S基因序列分析及蛋白比对与进化树构建第43页
     ·BAI S蛋白结构及功能预测第43页
   ·结果与分析第43-48页
     ·BAI S基因的表达分析第43-44页
     ·叶色及光合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44-45页
     ·BAI 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5-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讨论第49-53页
   ·bai S是一个新的白化转绿突变体第49页
   ·BAI S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对叶色影响第49-51页
   ·BAI S基因的功能与表达蛋白的预测分析第51-52页
   ·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级稻五丰优T025等双季杂交稻组合的高产制种技术研究
下一篇:辣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初级核心种质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