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3页 |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5-17页 |
·国内研究与实践 | 第15-16页 |
·国外研究与实践 | 第16-17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17-19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滨海城市旅游景观设计的概念研究 | 第19-29页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滨海城市 | 第19-20页 |
·旅游景观 | 第20-21页 |
·新型滨海城市旅游景观设计 | 第21-22页 |
·旅游景观设计的概念 | 第21页 |
·旅游化发展的滨海城市景观设计 | 第21-22页 |
·滨海城市旅游景观设计的理论依据 | 第22-29页 |
·滨海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 | 第22-23页 |
·滨海城市旅游资源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 第22页 |
·滨海城市旅游资源的特殊性 | 第22-23页 |
·人的行为心理学理论 | 第23-26页 |
·旅游环境中人的心理需求 | 第24-25页 |
·旅游环境中人的行为特征 | 第25-26页 |
·旅游景观美学理论 | 第26-29页 |
·旅游景观美的多样性 | 第26页 |
·旅游景观美的愉悦性 | 第26-27页 |
·旅游景观美的社会性 | 第27页 |
·旅游景观美的时间性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辽宁省滨海城市旅游景观设计背景与现状分析 | 第29-39页 |
·辽宁省滨海城市旅游资源特征 | 第29-31页 |
·自然景观奇特,类型多样 | 第29页 |
·人文景观众多,各具特色 | 第29-31页 |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组织有序,相映成趣 | 第31页 |
·宁省滨海城市旅游景观的发展与规划 | 第31-32页 |
·发展目标 | 第31-32页 |
·规划思路与区域划分 | 第32页 |
·目前辽宁省滨海城市旅游景观所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就旅游产业而言 | 第32-33页 |
·旅游景观的设计方面 | 第33-34页 |
·影响辽宁滨海城市旅游景观品质的因素分析 | 第34-39页 |
·季节性 | 第34-35页 |
·景区周边环境 | 第35页 |
·突发性破坏 | 第35-36页 |
·相关机构 | 第36-37页 |
·旅游者的环保意识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辽宁省滨海城市旅游景观设计特色构成要素与应用原则 | 第39-51页 |
·辽宁滨海城市旅游景观设计特色构成要素 | 第39-47页 |
·特色软质景观要素 | 第39-41页 |
·海洋景观 | 第39页 |
·植物景观 | 第39-41页 |
·特色硬质景观要素 | 第41-47页 |
·主题雕塑 | 第41-43页 |
·服务设施 | 第43-45页 |
·多功能铺装 | 第45-46页 |
·滨海景观构筑 | 第46-47页 |
·辽宁省滨海城市旅游景观设计应用原则 | 第47-51页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47页 |
·生态性原则 | 第47-48页 |
·综合塑造原则 | 第48页 |
·经济价值原则 | 第48-51页 |
第五章 滨海城市旅游景观设计相关案例分析 | 第51-65页 |
·辽宁滨海大道沿途旅游景观设计实例 | 第51-54页 |
·功能分析 | 第51页 |
·理念定位 | 第51-54页 |
·结合自然的营造 | 第52-53页 |
·文化特征的彰显 | 第53-54页 |
·大连海之韵滨海广场实例分析 | 第54-58页 |
·区域概况 | 第54页 |
·广场的布局与构思 | 第54-55页 |
·文化景观构建要素分析 | 第55-57页 |
·追求自然的细部处理手法与特点 | 第57-58页 |
·新加坡滨海南园旅游景观设计实例 | 第58-65页 |
·公园概况介绍 | 第58-59页 |
·总体理念 | 第59-60页 |
·景观构成分析 | 第60-65页 |
第六章 辽宁省滨海城市旅游景观设计策略 | 第65-71页 |
·创造滨海特色自然景观 | 第65页 |
·海洋地质的差异性 | 第65页 |
·植物景观的地域分布 | 第65页 |
·挖掘历史人文内涵 | 第65-68页 |
·海洋文化 | 第66-67页 |
·静态海洋历史景观 | 第66-67页 |
·动态海洋文明景观 | 第67页 |
·利用生物景观 | 第67页 |
·中西交融文化 | 第67-68页 |
·民俗文化 | 第68页 |
·运用环保材料,尊重原有地貌 | 第68-69页 |
·强调人工与自然交融,营造人性化景观环境 | 第69-7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1-73页 |
·总结 | 第71页 |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