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肇41-州58区块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4-21页 |
·构造特征 | 第14-17页 |
·地层特征 | 第17-18页 |
·沉积特征 | 第18-20页 |
·生储盖组合特征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断裂发育分布特征 | 第21-34页 |
·垂向断层体系 | 第23-24页 |
·断层剖面形态 | 第24-25页 |
·断层走向 | 第25页 |
·断层密度 | 第25-27页 |
·断层规模 | 第27页 |
·断层组合模式 | 第27页 |
·断裂密集带 | 第27-34页 |
第三章 断裂形成演化历史 | 第34-47页 |
·断裂活动期的厘定 | 第34-41页 |
·生长指数剖面反映的断裂形成活动时期 | 第34页 |
·剖面伸展率反映的断裂变形期次 | 第34-36页 |
·构造演化史剖面反映的断裂形成活动时期 | 第36-39页 |
·区域构造演化反映的断裂晚期活动规律 | 第39-41页 |
·火山活动规律反映的断裂强烈变形时期 | 第41页 |
·断裂形成演化历史及其特征 | 第41-47页 |
·断陷期(火石岭组~营城组沉积时期) | 第41-43页 |
·拗陷期(登娄库组~嫩江组沉积时期) | 第43页 |
·反转期(嫩江组末期~第四系沉积时期) | 第43-47页 |
第四章 断裂系统划分及油源断层的确定 | 第47-55页 |
·断裂系统划分 | 第47-53页 |
·研究区发育的断裂系统类型 | 第47-51页 |
·不同油层断裂穿层特征 | 第51-52页 |
·不同油层断裂系统的构成 | 第52-53页 |
·油源断层类型及其分布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油气藏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 | 第55-58页 |
·油气分布特征 | 第55页 |
·油藏类型及油水分布规律 | 第55-58页 |
第六章 断裂对油气成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58-64页 |
·断裂对圈闭形成的控制作用 | 第58-60页 |
·断裂对油运聚的控制作用 | 第60-61页 |
·断层侧向封闭性对油气保存的控制作用 | 第61-64页 |
第七章 断裂控藏模式及有利目标区预测 | 第64-73页 |
·油成藏模式 | 第64-65页 |
·油成藏有利目标预测 | 第65-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论文摘要 | 第8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