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金匮要略》诊疗杂病“理法方药”体系概述 | 第13-41页 |
·“理” | 第13-17页 |
·发病 | 第13页 |
·病因病机 | 第13-14页 |
·论杂病病因注重“风” | 第13-14页 |
·论杂病病机注重“传” | 第14页 |
·治疗原则 | 第14-16页 |
·治病求本 | 第14-15页 |
·先后缓急 | 第15页 |
·固护正气 | 第15页 |
·攻其所得 | 第15-16页 |
·掌握禁忌 | 第16页 |
·预防 | 第16-17页 |
·预后 | 第17页 |
·“法” | 第17-33页 |
·四诊方法 | 第17-23页 |
·望诊 | 第17-20页 |
(1) 望面色 | 第17-18页 |
(2) 望舌 | 第18-19页 |
(3) 望形体 | 第19页 |
(4) 望肌肤 | 第19-20页 |
·闻诊 | 第20页 |
(1) 闻声音 | 第20页 |
(2) 嗅气味 | 第20页 |
·问诊 | 第20-21页 |
(1) 问病史 | 第21页 |
(2) 问治疗史 | 第21页 |
·切诊 | 第21-23页 |
(1) 脉诊 | 第21-23页 |
(2) 按诊 | 第23页 |
·辨病 | 第23-24页 |
·辨证 | 第24-25页 |
·治法 | 第25-33页 |
·内治法 | 第25-30页 |
(1) 汗法 | 第25-26页 |
(2) 吐法 | 第26页 |
(3) 下法 | 第26页 |
(4) 和法 | 第26-27页 |
(5) 温法 | 第27-28页 |
(6) 清法 | 第28页 |
(7) 消法 | 第28-29页 |
(8) 补法 | 第29页 |
(9) 涩法 | 第29-30页 |
·外治法 | 第30-33页 |
(1) 药物外治法 | 第30-31页 |
(2) 器械外治法 | 第31-33页 |
·“方药” | 第33-41页 |
·药物配伍 | 第33-34页 |
·组方原则 | 第34-36页 |
·以法统方 | 第34-35页 |
·君臣佐使 | 第35页 |
·灵活化裁 | 第35-36页 |
·服用方法 | 第36-41页 |
·分次数服药法 | 第36-37页 |
·分时间服药法 | 第37-38页 |
·分体质服药法 | 第38页 |
·药食互助服药法 | 第38-41页 |
2 《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对中医外科学的指导及其传承与发扬 | 第41-114页 |
·《金匮要略》对中医外科学的普遍指导 | 第41-42页 |
·《金匮要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第41页 |
·《金匮要略》的杂病范围涵盖了中医外科疾病 | 第41-42页 |
·《金匮要略》对中医外科学的重要指导及其传承与发扬 | 第42-114页 |
·理论思想 | 第42-55页 |
·从“风”与“传”到外科“三因” | 第42-46页 |
·从“固护正气”到外科“重视脾胃” | 第46-47页 |
·从“养慎”到外科病后调护 | 第47-51页 |
(1) 安神定志 | 第47-48页 |
(2) 环境整洁 | 第48页 |
(3) 顺应天时 | 第48页 |
(4) 饮食有节 | 第48-49页 |
(5) 随证药调 | 第49-50页 |
(6) 愈后禁忌 | 第50页 |
(7) 注重预防 | 第50-51页 |
·从“入脏即死,入腑即愈”到外科“善恶顺逆” | 第51-53页 |
·从配伍组方到外科遣方用药 | 第53-55页 |
·方法规律 | 第55-102页 |
·四诊合参 | 第55-64页 |
·以病为纲 | 第64-65页 |
·灵活辨证 | 第65-91页 |
(1) 脏腑经络辨证 | 第65-69页 |
(2) 阴阳辨证 | 第69-72页 |
(3) 三焦部位辨证 | 第72-74页 |
(4) 局部辨证 | 第74-91页 |
1) 辨疮疡 | 第74-75页 |
2) 辨肿 | 第75-77页 |
3) 辨脓 | 第77-82页 |
4) 辨疼痛 | 第82-85页 |
5) 辨瘙痒 | 第85-87页 |
6) 辨麻木 | 第87页 |
7) 辨痂 | 第87-88页 |
8) 辨结核 | 第88-89页 |
9) 辨出血 | 第89页 |
10) 辨二阴 | 第89-91页 |
·分期治疗 | 第91-94页 |
·注重外治 | 第94-98页 |
·随证服药 | 第98-102页 |
·外科病证 | 第102-114页 |
·浸淫疮 | 第102-103页 |
·狐惑病 | 第103-104页 |
·阴阳毒 | 第104-105页 |
·肺痈 | 第105-107页 |
·痔疮 | 第107-108页 |
·肠痈 | 第108-109页 |
·金疮 | 第109页 |
·阴狐疝气 | 第109-110页 |
·妇人阴疮 | 第110-111页 |
·其他病证 | 第111-114页 |
(1) 瘾疹 | 第111页 |
(2) 瘰疬 | 第111-112页 |
(3) 脱发 | 第112-113页 |
(4) 阴囊潮湿 | 第113-114页 |
3 《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在中医外科学的现代应用研究 | 第114-127页 |
·“理法”应用 | 第114-118页 |
·基于《金匮要略》病因病机认识现代外科疾病 | 第114-115页 |
·运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方法辨治外科疾病 | 第115-116页 |
·依据《金匮要略》特色治法指导外科疾病治疗 | 第116-117页 |
·《金匮要略》综合调护思想在外科领域的临床实践 | 第117-118页 |
·“方药”应用 | 第118-127页 |
·药理学研究 | 第118-119页 |
·临床疗效观察 | 第119-127页 |
4 结论 | 第127-128页 |
5 问题与展望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外科著作目录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6页 |
附表 | 第136-181页 |
1. 《金匮要略》望面部色泽诊病总论 | 第136页 |
2. 《金匮要略》望面部色泽诊病各论 | 第136-138页 |
3. 《金匮要略》望舌诊病 | 第138-139页 |
4. 《金匮要略》望形体诊病 | 第139-141页 |
5. 《金匮要略》望肌肤诊病 | 第141-142页 |
6. 《金匮要略》闻声音诊病 | 第142-143页 |
7. 《金匮要略》问病史诊病 | 第143-144页 |
8. 《金匮要略》问治疗史诊病 | 第144-146页 |
9. 《金匮要略》寸口脉诊 | 第146-154页 |
10. 《金匮要略》趺阳脉诊 | 第154-155页 |
11. 《金匮要略》少阴脉诊 | 第155-156页 |
12. 《金匮要略》少阳脉诊 | 第156页 |
13. 《金匮要略》重证脉诊 | 第156页 |
14. 《金匮要略》按诊诊病 | 第156-157页 |
15. 《金匮要略》分次数服药法举例 | 第157-166页 |
16. 《金匮要略》分体质服药法举例 | 第166-167页 |
17. 《金匮要略》辨疮疡 | 第167页 |
18. 《金匮要略》辨肿 | 第167-169页 |
19. 《金匮要略》辨脓与治则预后 | 第169-171页 |
20. 《金匮要略》辨疼痛 | 第171-177页 |
21. 《金匮要略》辨瘙痒 | 第177页 |
22. 《金匮要略》辨麻木 | 第177-178页 |
23. 《金匮要略》辨出血 | 第178-180页 |
24. 《金匮要略》辨二阴 | 第180-181页 |
附图:《外科正宗》痈疽图形 | 第181-190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190-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