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前言 | 第11-16页 |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4-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2 上部结构、筏板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的机理分析 | 第16-23页 |
| ·共同作用机理分析 | 第16-19页 |
| ·上部结构刚度的影响 | 第16-17页 |
| ·基础刚度的影响 | 第17-18页 |
| ·地基刚度的影响 | 第18页 |
| ·基础与地基界面处的边界条件及其影响 | 第18-19页 |
| ·子结构法 | 第19-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3 共同作用计算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 第23-31页 |
| ·扩展 Drucker—Prager 弹塑性模型 | 第23-25页 |
| ·扩展 Drucker—Prager 弹塑性模型弹性部分 | 第23-24页 |
| ·扩展 Drucker—Prager 弹塑性模型塑性部分 | 第24-25页 |
| ·地基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25-27页 |
| ·地基变形模量E0 的确定 | 第25-27页 |
| ·扩展 Drucker-Prager 模型与 Mohr-Coulomb 模型之间的参数关系 | 第27页 |
| ·上部结构计算模型分析 | 第27-29页 |
| ·钢筋与混凝土整体式模型 | 第28页 |
| ·混凝土损伤模型 | 第28-29页 |
| ·上部结构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4 高层建筑筏板基础与地基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 第31-48页 |
| ·ABAQUS 模型建立 | 第31-35页 |
| ·ABAQUS 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31页 |
| ·工程概况 | 第31-32页 |
| ·工程地基概况 | 第32页 |
| ·基础与地基界面的处理 | 第32-34页 |
| ·结构单元的选择 | 第34页 |
| ·结构模型概化 | 第34-35页 |
| ·上部结构逐层施工的影响 | 第35-40页 |
| ·上部结构逐层施工对筏板沉降的影响 | 第35-37页 |
| ·上部结构逐层施工对基底反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 ·上部结构逐层施工对筏板内力的影响 | 第38-40页 |
| ·筏板厚度的影响 | 第40-43页 |
| ·筏板厚度对筏板沉降的影响 | 第40-41页 |
| ·筏板厚度对基底反力的影响 | 第41-42页 |
| ·筏板厚度对筏板内力的影响 | 第42-43页 |
| ·筏板悬挑宽度的影响 | 第43-46页 |
| ·筏板悬挑宽度对筏板沉降的影响 | 第43-44页 |
| ·筏板悬挑宽度对基底反力的影响 | 第44-45页 |
| ·筏板悬挑宽度对筏板内力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5 高层建筑筏板基础与地基相互作用的原位试验 | 第48-65页 |
| ·师生周转房工程 15#楼原位试验 | 第48-49页 |
| ·工程概况 | 第48页 |
| ·原位测试的内容 | 第48-49页 |
| ·试验设备及元件布置 | 第49-54页 |
| ·仪器设备 | 第49-50页 |
| ·钢筋应力计的安装和布设 | 第50页 |
| ·土压力计的标定和埋设 | 第50-54页 |
| ·原位测试结果分析 | 第54-63页 |
| ·沉降 | 第54-55页 |
| ·基底反力 | 第55-58页 |
| ·筏板钢筋应力 | 第58-63页 |
| ·数值模拟与原位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本文结论 | 第65页 |
| ·展望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