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货币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的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一、 引言 | 第11-20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简要评述 | 第13-17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3. 对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 第17页 |
(三) 组织结构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 组织结构 | 第17-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四) 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1. 创新之处 | 第19页 |
2.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二、 马克思货币理论 | 第20-27页 |
(一)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二) 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延伸 | 第21-23页 |
1. 商品流通下的交易需求 | 第21-22页 |
2. 资本流通下的投资需求 | 第22页 |
3. 信用制度下的投机需求 | 第22-23页 |
(三) 马克思的危机理论 | 第23-24页 |
1. 货币冲击是危机的源头 | 第24页 |
2. 信用扩张是危机的催化剂 | 第24页 |
3. 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是危机的直接根据 | 第24页 |
(四) 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 | 第24-27页 |
1. 货币流通质的规定性 | 第25页 |
2. 货币流通量的规定性 | 第25-26页 |
3. 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 | 第26-27页 |
三、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 | 第27-34页 |
(一)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 第27-29页 |
1. 货币需求稳定理论 | 第27-28页 |
2. 货币供给外生理论 | 第28-29页 |
(二) 弗里德曼的危机理论 | 第29-30页 |
(三) 弗里德曼的货币流通理论 | 第30-32页 |
1. 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影响 | 第31页 |
2. 通货膨胀与失业 | 第31页 |
3.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 第31-32页 |
(四) 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 | 第32-34页 |
四、 两种货币理论的比较 | 第34-41页 |
(一) 货币数量研究 | 第34页 |
(二)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唯物辩证法 | 第34-35页 |
2. 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和实证研究法 | 第35页 |
(三) 货币的定义、本质和职能 | 第35-36页 |
1. 马克思:货币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 第35-36页 |
2. 弗里德曼:货币的本质是财富象征 | 第36页 |
(四) 货币流通质与量的考察 | 第36-37页 |
1. 马克思:商品流通第一性 | 第36-37页 |
2. 弗里德曼:货币流通第一性 | 第37页 |
(五) 货币危机和经济危机 | 第37-39页 |
1. 马克思: 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 | 第37-38页 |
2. 弗里德曼: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象 | 第38-39页 |
(六) 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 | 第39-41页 |
1. 马克思:通货膨胀是纸币现象 | 第39-40页 |
2. 弗里德曼: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 | 第40-41页 |
五、 两种货币理论对我国当前应对通货膨胀的启示 | 第41-44页 |
(一)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 第41页 |
(二) 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启示 | 第41-44页 |
1.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第41页 |
2. 有效控制信贷规模 | 第41-42页 |
3. 适时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 | 第42页 |
4. 合理管理通货膨胀预期 | 第42-43页 |
5.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 第43页 |
6. 完善社会保障,构建社会安全网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