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一、前言 | 第8-13页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9-11页 |
1. 对道家生态智慧研究的整体概述 | 第9-10页 |
2. 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研究的进展 | 第10-11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1页 |
1. 正负反馈回路结构分析 | 第11页 |
2. 分析法 | 第11页 |
3. 带有虚拟变量的世界模型分析 | 第11页 |
(四)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3-20页 |
(一) 生态思想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 实践——联系人与自然的中介 | 第14-15页 |
(三) 人是自然界的一员——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 第15页 |
(四) 人类的实践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 | 第15-17页 |
(五) 对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的批判 | 第17-20页 |
三、先秦道家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 | 第20-29页 |
(一) “道”与“道家” | 第20-21页 |
(二) “道法自然、顺之天理”——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 第21-24页 |
1. 道法自然、无为而尊 | 第21-23页 |
2. 顺之天理、鸟养养鸟 | 第23-24页 |
(三) “万物平等、物无贵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第24-26页 |
1. 万物平等 | 第24-25页 |
2. 物无贵贱 | 第25-26页 |
(四) “见素抱朴、知足知止”——适度的生态消费思想 | 第26-29页 |
1.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 第26-27页 |
2.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第27-29页 |
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先秦道家生态智慧的趋同 | 第29-34页 |
(一) 关于人类的起源的共识 | 第29页 |
(二) 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共识 | 第29-30页 |
(三) 关于人的实践以自然界的规律为前提的共识 | 第30页 |
(四) 二者的趋同奠定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服务的基础 | 第30-34页 |
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其面临的问题 | 第34-37页 |
(一) 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结合 | 第34-35页 |
(二) 成全了当下的自己,却定制了未来的环境 | 第35-37页 |
六、浅析先秦道家生态智慧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以治理“雾霾”为例 | 第37-49页 |
(一) 2013年中国年度环境关键词——“雾霾” | 第37-40页 |
(二) 先秦道家生态智慧对执政者以科学执政治理雾霾的积极意义 | 第40-43页 |
1. 推选能“后其身”、“外其身”的执政者 | 第40-42页 |
2. 执政者科学的“无为而治”、“尊道贵德” | 第42-43页 |
(三) 先秦道家生态智慧对公众以低碳生活治理雾霾的积极意义 | 第43-49页 |
1. 从“少私寡欲”到“低开支” | 第44-45页 |
2. 从“损有余而补不足”到“低消耗” | 第45-47页 |
3. 从“天地与我并生”到“低能量”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个人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