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徐州水环境变迁与城市兴衰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1 绪论 | 第13-25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6页 |
| ·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研究评述 | 第21-22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 ·中心地理论 | 第25页 |
| ·人地关系理论 | 第25-26页 |
| ·城市形态理论 | 第26-27页 |
| ·生态城市理论 | 第27-29页 |
| 3 徐州历史沿革和水系水灾概况 | 第29-41页 |
| ·历史沿革与社会经济概况 | 第29-33页 |
| ·地理区位 | 第29-30页 |
| ·历史沿革 | 第30-31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1-33页 |
| ·水系变迁 | 第33-37页 |
| ·黄河南侵前的徐州水系 | 第33-34页 |
| ·黄河南侵后的徐州水系 | 第34-35页 |
| ·黄河北徙后的徐州水系 | 第35-37页 |
| ·历史上水灾及成因 | 第37-41页 |
| ·重大水灾情况 | 第37-38页 |
| ·水灾发生原因 | 第38-41页 |
| 4 水环境变化对徐州城兴衰的影响 | 第41-57页 |
| ·造成城市人.规模增减 | 第41-42页 |
| ·引起城市空间变化 | 第42-45页 |
| ·致使城市产业调整 | 第45-47页 |
| ·农业 | 第45-46页 |
| ·冶炼业 | 第46页 |
| ·商贸业 | 第46-47页 |
| ·运输业 | 第47页 |
| ·导致城市建设改变 | 第47-51页 |
| ·防洪大堤 | 第47-50页 |
| ·桥梁 | 第50页 |
| ·水闸 | 第50-51页 |
| ·治水遗产景观 | 第51页 |
| ·带来生活水平变化 | 第51-57页 |
| ·饥荒频发 | 第51-52页 |
| ·瘟疫、蝗灾肆虐 | 第52-53页 |
| ·社会风气变化 | 第53-57页 |
| 5 促进徐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建设对策 | 第57-65页 |
| ·加强水环境对城市规划建设的支撑研究 | 第57-58页 |
| ·重视城市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 | 第58-60页 |
| ·控制水污染 | 第58页 |
|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第58-59页 |
| ·构建多重水网体系 | 第59页 |
| ·注重水利工程建设 | 第59-60页 |
| ·强化水运在交通运输中的地位 | 第60-63页 |
| ·强化内河港.建设,提高港.装备技术水平 | 第60-61页 |
| ·加快水运发展,提升绿色低碳交通水平 | 第61-62页 |
| ·加强科技创新,建立水运公共信息平台 | 第62页 |
| ·注重水运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力资源作用 | 第62-63页 |
| ·积极建设滨湖城市,打造生态旅游城市 | 第63-65页 |
| ·制定专项旅游规划,充分融入水环境因素 | 第63页 |
| ·充分发掘城市水文化,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 第63-65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9页 |
|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 ·创新之处 | 第66页 |
| ·研究展望 | 第66-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 作者简历 | 第75-79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