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3页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 | 第13-16页 |
·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 | 第13页 |
·工业废水中有机物的分类 | 第13页 |
·目前工业废水中有机物的处理方法 | 第13-16页 |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6-19页 |
·高级氧化技术简介 | 第17-19页 |
·高级氧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甲苯二胺简介 | 第19-20页 |
·Fenton试剂简介 | 第20-24页 |
·Fenton氧化法概述 | 第20页 |
·Fenton法的类型及特点 | 第20-24页 |
第3章 Fenton试剂法处理TDA废水 | 第24-46页 |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4页 |
·实验设备 | 第24-25页 |
·实验装置及步骤 | 第25-26页 |
·样品分析 | 第26-30页 |
·TDA的测定方法 | 第26页 |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双氧水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亚铁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总铁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H_2O_2与TDA摩尔比的影响 | 第30-34页 |
·Fe~(2+)与H_2O_2摩尔比的影响 | 第34-36页 |
·温度T的影响 | 第36-38页 |
·pH的影响 | 第38-42页 |
·初始pH的影响 | 第38-40页 |
·缓冲体系恒定pH的影响 | 第40-42页 |
·Fenton试剂处理TDA废水的动力学研究 | 第42-44页 |
·活化能的计算 | 第42-43页 |
·本征反应速率常数k | 第43-44页 |
·反应机理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活性炭吸附技术处理TDA废水 | 第46-73页 |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46页 |
·实验设备 | 第46页 |
·实验装置及步骤 | 第46-47页 |
·活性炭吸附处理TDA的实验装置及步骤 | 第46页 |
·间歇反应器中活性炭吸附TDA的实验步骤 | 第46-47页 |
·固定床反应器中活性炭吸附TDA的实验步骤 | 第47页 |
·间歇反应器中活性炭对TDA的吸附情况 | 第47-48页 |
·吸附等温方程 | 第48-52页 |
·Langmuir吸附平衡等温线 | 第48-50页 |
·Freundlich吸附平衡等温线 | 第50-52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52-56页 |
·拟一级动力学模型 | 第52-54页 |
·拟二级动力学模型 | 第54-56页 |
·吸附热力学 | 第56-59页 |
·固定床反应器中活性炭对TDA的吸附情况 | 第59-64页 |
·吸附柱基本参数的计算 | 第59-62页 |
·活性炭吸附柱的设计 | 第62-64页 |
·活性炭改性 | 第64-71页 |
·活性炭处理方法 | 第65页 |
·改性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 第65-66页 |
·活性炭表面含氧官能团浓度的测定 | 第66-69页 |
·BET的测定 | 第69-71页 |
·TDA在活性炭上吸附的机理 | 第71页 |
·本章小节 | 第71-73页 |
第5章 Fe/C-Fenton试剂法处理TDA废水 | 第73-85页 |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73页 |
·实验设备 | 第73页 |
·实验装置及步骤 | 第73-74页 |
·Fe/C-Fenton试剂法处理TDA的实验装置及步骤 | 第73-74页 |
·Fe/C-Fenton试剂法处理TDA的实验步骤 | 第74页 |
·H_2O_2进料浓度的影响 | 第74-76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76-77页 |
·Fe/C催化剂浓度的影响 | 第77-79页 |
·pH的影响 | 第79-80页 |
·非均相Fenton试剂处理TDA废水的动力学研究 | 第80-84页 |
·本章小节 | 第84-85页 |
第6章 光催化氧化法处理TDA废水 | 第85-95页 |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85页 |
·实验设备 | 第85页 |
·实验装置及步骤 | 第85-87页 |
·光催化氧化法降解TDA的实验装置 | 第85-86页 |
·光催化氧化法处理TDA废水的实验步骤 | 第86-87页 |
·三种光催化法的比较 | 第87-89页 |
·H_2O_2与TDA摩尔比的影响 | 第89-91页 |
·pH的影响 | 第91-92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92-94页 |
·本章小节 | 第94-95页 |
第7章 全文结论和展望 | 第95-98页 |
·全文总结 | 第95-96页 |
·研究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情况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