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发展的理论框架、测度与战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7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论文结构 | 第18页 |
第四节 分析方法与工具 | 第18-19页 |
第五节 论文难点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1-29页 |
第一节 包容性发展的提出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包容性发展的界定 | 第22-24页 |
第三节 包容性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次优理论 | 第24-25页 |
·诊断模型 | 第25-26页 |
第四节 包容性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包容性发展的理论框架 | 第29-44页 |
第一节 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9-36页 |
·发展经济学与贫困三角 | 第29-33页 |
·包容性发展三角 | 第33-35页 |
·三个维度的互动机制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包容性发展的分析框架 | 第36-40页 |
·包容性发展诊断模型 | 第36-39页 |
·包容性发展的决策树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包容性发展的指标体系 | 第40-43页 |
·机会平等的基础指标 | 第41页 |
·生产性就业的基础指标 | 第41页 |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指标 | 第41-43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中国包容性发展指数测度 | 第44-77页 |
第一节 包容性发展指数的测度方法 | 第44-49页 |
·因子分析的原理 | 第44-47页 |
·包容性发展指数的计算步骤 | 第47-49页 |
第二节 中国包容性发展的动态测度 | 第49-64页 |
·数据来源和指标选取 | 第49-56页 |
·各维度因子得分 | 第56-64页 |
第三节 中国包容性发展的省际测度 | 第64-76页 |
·数据来源和指标选取 | 第64-70页 |
·机会平等数据 | 第64-67页 |
·生产性就业数据 | 第67-68页 |
·可持续发展数据 | 第68-70页 |
·省际包容性发展指数 | 第70-76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国际包容性发展指数测度 | 第77-92页 |
第一节 数据来源和指标选取 | 第77-80页 |
·机会平等数据 | 第77-78页 |
·生产性就业数据 | 第78-79页 |
·可持续发展数据 | 第79-80页 |
第二节 主要国家包容性发展发展指数比较 | 第80-87页 |
·各维度得分 | 第80-81页 |
·包容性发展指数 | 第81-87页 |
第三节 包容性发展的路径分析 | 第87-90页 |
·包容性发展的路径 | 第87-89页 |
·中国包容性发展的阶段 | 第89-90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代际流动、收入分配与机会平等 | 第92-105页 |
第一节 机会平等的战略意义 | 第92-93页 |
第二节 代际流动的测度 | 第93-98页 |
·数据来源及调查样本 | 第93-95页 |
·代际流动性的测算 | 第95-96页 |
·代际收入流动性与个体差异 | 第96-98页 |
第三节 代际流动、教育收益与机会平等 | 第98-103页 |
·代际流动的作用机制 | 第98-99页 |
·代际流动与教育收益 | 第99-102页 |
·保障机会平等,促进代际流动 | 第102-103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七章 劳动力转移、结构调整与生产性就业 | 第105-113页 |
第一节 就业结构与劳动生产率 | 第105-108页 |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速度 | 第108-109页 |
·经济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第108-109页 |
·产业结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第109页 |
第三节 产业结构调整的情景模拟 | 第109-112页 |
·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景模拟 | 第110-111页 |
·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情景模拟 | 第111-112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八章 产品结构、创新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 第113-135页 |
第一节 产品结构与国际竞争力 | 第113-117页 |
第二节 产品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 | 第117-130页 |
·产品密度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 | 第118-123页 |
·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分析 | 第123-127页 |
·创新战略的国际经验 | 第127-130页 |
第三节 中国实现产品创新的战略 | 第130-133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九章 总结 | 第135-141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135-140页 |
·包容性发展的理论框架 | 第135-136页 |
·中国包容性发展指数测度 | 第136-137页 |
·包容性发展的路径 | 第137页 |
·中国包容性发展战略 | 第137-140页 |
第二节 未来研究方向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附录 | 第150-154页 |
附录A:产品空间模型涉及的主要国家 | 第150-151页 |
附录B:中国包容性发展指数动态测度指标体系 | 第151-152页 |
附录C:中国包容性发展指数省际测度指标体系 | 第152-153页 |
附录D:国际包容性发展指数测度指标体系 | 第153-15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