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4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2-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主要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一个简单的模型:从跨期消费到社会信用体系 | 第14-26页 |
第一节 基础模型 | 第14-16页 |
第二节 不确定性与信息不对称 | 第16-21页 |
·贷款者行为分析 | 第16-17页 |
·消费者行为分析 | 第17-19页 |
·行为一致性和不一致性 | 第19-21页 |
第三节 道德风险、惩罚机制和信用信息 | 第21-24页 |
·负面信用信息的作用 | 第21-22页 |
·正面信用信息的作用 | 第22-24页 |
第四节 信用信息的维度和社会信用体系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国际实践 | 第26-36页 |
第一节 美国信用服务行业实践 | 第26-29页 |
·美国信用服务业发展历史 | 第26-28页 |
·美国信用服务业现状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德国信用服务行业实践 | 第29-34页 |
·全国信用合作联盟 | 第30-31页 |
·金融稳定器——中央信贷登记系统 | 第31-33页 |
·SCHUFA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美国模式和德国模式的差异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践 | 第36-45页 |
第一节 我国信用服务行业发展历史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我国信用服务行业现状 | 第37-43页 |
·我国信用服务行业结构 | 第37-39页 |
·信用体系建设参差不齐 | 第39页 |
·行政争利行为明显 | 第39-41页 |
·行政和市场争利 | 第41-42页 |
·机构代码和数据标准混乱 | 第42-43页 |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43页 |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问题 | 第43-45页 |
第五章 信用体系建设再思考——基于理论和国际经验 | 第45-54页 |
第一节 信用理念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逻辑 | 第45-48页 |
·经济信用体系和伦理信用体系 | 第45-46页 |
·要建设经济信用体系和正面信息系统 | 第46-48页 |
第二节 社会信用体系顶层结构思考 | 第48-52页 |
·解决市场与行政的矛盾 | 第48-49页 |
·解决竞争与垄断的矛盾 | 第49-50页 |
·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定位和功能拓展 | 第50-51页 |
·行业协会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定位 | 第51-52页 |
第三节 美国模式和德国模式的平衡 | 第52-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4-57页 |
第一节 总结 | 第54-55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