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浙輶轩录》及其续补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导论 | 第9-15页 |
(一) 学术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二)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一、《两浙輶轩录》及其续补的成书背景 | 第15-21页 |
(一) 清代社会学术宗尚 | 第15-16页 |
(二) 清代两浙诗歌繁荣 | 第16-18页 |
(三) 清代诗歌选本兴盛 | 第18-21页 |
二、《两浙輶轩录》及其续补的编刻概况 | 第21-31页 |
(一) 《两浙輶轩录》及其续补的编刻过程 | 第21-22页 |
(二) 《两浙輶轩录》及其续补的编纂人员 | 第22-26页 |
(三) 《两浙輶轩录》及其续补的编纂特征 | 第26-31页 |
三、《两浙輶轩录》及其续补的辑录原则 | 第31-42页 |
(一) 诗人的辑录原则 | 第31-36页 |
(二) 诗歌的辑选原则 | 第36-39页 |
(三) 诗歌辑选的诗学特征 | 第39-42页 |
四、《两浙輶轩录》及其续补的诗人考察 | 第42-62页 |
(一) 诗人的时间分布 | 第42-45页 |
(二) 诗人的空间分布 | 第45-50页 |
(三) 诗人的社会身份考察 | 第50-52页 |
(四) 诗人的家族性考察 | 第52-56页 |
(五) 闺秀诗人的考察 | 第56-62页 |
五、《两浙輶轩录》及其续补的辑纂意义 | 第62-69页 |
(一) 省级诗歌选本的编纂意义 | 第62-63页 |
(二) 两浙诗歌观照的诗史意义 | 第63-67页 |
(三) 两浙文献整理的文化意义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附录一 两浙诗人(不含闺秀、方外)地域分布 | 第70-139页 |
附录二 两浙闺秀诗人地域分布 | 第139-150页 |
附录三 两浙方外诗人地域分布 | 第150-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9-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