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图目次 | 第17-18页 |
表目次 | 第18-19页 |
1 绪论 | 第19-40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9-20页 |
·文献综述——民国经济学著作的研究现状 | 第20-35页 |
·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关于民国时期经济学著作的统计研究 | 第21-23页 |
·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关于民国时期理论经济学著作的研究 | 第23-24页 |
·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关于民国时期应用经济学著作的研究 | 第24-28页 |
·关于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的研究 | 第28-29页 |
·关于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的研究 | 第29-31页 |
·关于唐庆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册的研究 | 第31-33页 |
·关于陈焕章《孔门理财学》的研究 | 第33-35页 |
·研究任务与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研究任务——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5页 |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历史学研究法和经济学研究法相结合 | 第36-37页 |
·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史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法 | 第37页 |
·实证研究方法 | 第37页 |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37-40页 |
·创新之处 | 第37-39页 |
·不足之处 | 第39-40页 |
2 民国时期经济学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 | 第40-54页 |
·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环境与经济思想 | 第40-45页 |
·清末民初(1903—1919) | 第40页 |
·北洋政府后期(1920-1927) | 第40-41页 |
·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7) | 第41-43页 |
·抗战时期(1937—1945) | 第43-44页 |
·国民政府末期(1945—1949) | 第44-45页 |
·留学生与近代经济学教育与研究 | 第45-50页 |
·留日学生引进近代经济学思想,为中国经济学奠定基础 | 第46-47页 |
·留欧学生对中国经济学教育的重要贡献 | 第47-48页 |
·留美学生——中国经济学的主流群体 | 第48-50页 |
·20世纪上半叶近代经济科学在中国的传播 | 第50-54页 |
·19世纪末——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开始 | 第50-51页 |
·1900——1911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 | 第51-52页 |
·1912——1919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 | 第52页 |
·20世纪30-40年代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 | 第52-54页 |
3 民国时期经济学著作概述 | 第54-66页 |
·民国时期经济学著作与译著的数量统计 | 第54-58页 |
·民国时期经济学著作的数量统计 | 第54-56页 |
·民国时期经济学译著的数量统计 | 第56-58页 |
·民国时期经济学著作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作者 | 第58-62页 |
·济学理论 | 第58页 |
·中国宏观经济 | 第58-59页 |
·工业经济 | 第59-60页 |
·农业经济 | 第60页 |
·人口 | 第60页 |
·财政 | 第60-61页 |
·金融 | 第61页 |
·会计审计 | 第61页 |
·统计 | 第61-62页 |
·民国时期经济学著作的研究热点及其转换 | 第62-66页 |
·1912-1927年的研究热点 | 第62-63页 |
·1928-1937年的研究热点 | 第63-64页 |
·1938-1945年的研究热点 | 第64页 |
·1946-1949年的研究热点 | 第64-66页 |
4 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著作 | 第66-87页 |
·概述 | 第66-70页 |
·民国时期经济学原理译著 | 第66-68页 |
·民国时期经济学原理著作 | 第68-70页 |
·刘秉麟著《经济学》和《经济学原理》 | 第70-76页 |
·作者简介及其主要著作 | 第70-72页 |
·刘秉麟著《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 第72-74页 |
·刘秉麟著《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 第74-76页 |
·赵兰坪著《经济学》 | 第76-79页 |
·作者简介及其主要著作 | 第76-77页 |
·赵兰坪著《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 第77-79页 |
·马寅初著《经济学概论》 | 第79-83页 |
·作者简介及其主要著作 | 第79-80页 |
·马寅初著《经济学概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 第80-83页 |
·李权时著《经济学原理》和潘源来著《经济学原理》 | 第83-87页 |
·李权时著《经济学原理》 | 第83-86页 |
·潘源来著《经济学原理》 | 第86-87页 |
5 财政著作及其经济思想 | 第87-111页 |
·概述 | 第87-91页 |
·民国时期财政译著 | 第89-90页 |
·民国时期财政著作 | 第90-91页 |
·陈启修著《财政学总论》 | 第91-95页 |
·作者简介及其主要著作 | 第91-92页 |
·陈启修著《财政学总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 第92-95页 |
·尹文敬著《财政学》 | 第95-98页 |
·作者简介及其主要著作 | 第95页 |
·尹文敬著《财政学》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 第95-98页 |
·李权时著《财政学原理》 | 第98-103页 |
·李权时在财政领域的研究 | 第98-99页 |
·李权时著《财政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 第99-103页 |
·何廉、李锐著《财政学》 | 第103-108页 |
·作者简介及其主要著作 | 第103-104页 |
·何廉、李锐著《财政学》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 第104-108页 |
·贾士毅著《民国财政史》和《民国续财政史》 | 第108-111页 |
·作者简介及其主要著作 | 第108-109页 |
·贾士毅著《民国财政史》和《民国续财政史》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 第109-111页 |
6 工业经济著作及其经济思想 | 第111-134页 |
·概述 | 第111-112页 |
·民国时期工业经济译著 | 第111-112页 |
·民国时期工业经济著作 | 第112页 |
·吴景超著《中国工业化的途径》 | 第112-118页 |
·作者简介及其主要著作 | 第112-113页 |
·吴景超著《中国工业化的途径》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 第113-118页 |
·方显廷著《中国工业资本问题》 | 第118-122页 |
·作者简介及其主要著作 | 第118页 |
·方显廷著《中国工业资本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 第118-122页 |
·刘大钧著《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建设》 | 第122-126页 |
·作者简介及其主要著作 | 第122页 |
·刘大钧著《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 第122-126页 |
·谷春帆著《中国工业化计划论》与《中国工业化通论》 | 第126-134页 |
·作者简介及其主要著作 | 第126页 |
·谷春帆著《中国工业化计划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 第126-131页 |
·谷春帆著《中国工业化通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 第131-134页 |
7 农业经济著作及其经济思想 | 第134-150页 |
·概述 | 第134-135页 |
·民国时期农业经济译著 | 第134-135页 |
·民国时期农业经济著作 | 第135页 |
·董时进著《国防与农业》 | 第135-140页 |
·作者简介及其主要著作 | 第135-136页 |
·董时进著《国防与农业》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 第136-140页 |
·薛暮桥著《中国农村经济常识》 | 第140-150页 |
·作者简介及其主要著作 | 第140-141页 |
·薛暮桥著《中国农村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 第141-150页 |
8 国际贸易著作及其经济思想 | 第150-180页 |
·概述 | 第150-152页 |
·民国时期贸易经济译著 | 第150-151页 |
·民国时期贸易经济著作 | 第151-152页 |
·朱进著《中国关税问题》 | 第152-158页 |
·作者简介及其主要著作 | 第152页 |
·朱进著《中国关税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 第152-158页 |
·武堉干著《中国国际贸易概论》 | 第158-162页 |
·作者简介及其主要著作 | 第158页 |
·武堉干著《中国国际贸易概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 第158-162页 |
·何炳贤著《中国的国际贸易》 | 第162-165页 |
·作者简介及其主要著作 | 第162页 |
·何炳贤著《中国的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 第162-165页 |
·张毓珊著《国际贸易原理》 | 第165-171页 |
·作者简介及其主要著作 | 第165页 |
·张毓珊著《国际贸易原理》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 第165-171页 |
·储葆一著《工业化与中国国际贸易》 | 第171-180页 |
·作者简介及其主要著作 | 第171页 |
·储葆一著《工业化与中国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 第171-180页 |
9 结语—一民国时期经济学著作的综合考察 | 第180-186页 |
·民国时期经济学著作的特征与研究方法 | 第180-182页 |
·注重应用研究 | 第180-181页 |
·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第181-182页 |
·民国时期经济学著作的理论贡献 | 第182-183页 |
·倡导建立中国经济学 | 第182页 |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方法的运用促进了经济研究范式的规范化 | 第182-183页 |
·民国时期经济学著作的历史影响 | 第183-184页 |
·为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 | 第183页 |
·为中国经济近代化提供理论基础 | 第183-184页 |
·为经济实践提供指导 | 第184页 |
·民国时期经济学著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 第184-185页 |
·民国时期经济学著作的历史局限 | 第185-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8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98-199页 |
后记 | 第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