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和防治效果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前言 | 第7-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1 病原学研究 | 第8-10页 |
·形态及染色特征 | 第8页 |
·培养特性 | 第8-9页 |
·生化特性 | 第9页 |
·抵抗力 | 第9页 |
·抗原特性 | 第9-10页 |
·菌体抗原(O) | 第9页 |
·表面抗原(K) | 第9-10页 |
·H抗原 | 第10页 |
·F抗原 | 第10页 |
·血清型 | 第10页 |
2 流行病学 | 第10-11页 |
·流行性 | 第11页 |
·易感性 | 第11页 |
·传染源 | 第11页 |
·传染途径 | 第11页 |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第11-13页 |
·脐炎型 | 第11页 |
·卵黄性腹膜炎和输卵管炎 | 第11-12页 |
·神经型(脑炎型) | 第12页 |
·急性败血型 | 第12页 |
·眼球炎型 | 第12页 |
·气囊炎型 | 第12页 |
·大肠杆菌性内芽肿 | 第12页 |
·关节炎及滑膜炎型 | 第12页 |
·心包炎 | 第12-13页 |
·肿头综合症 | 第13页 |
4 致病机理 | 第13页 |
5 诊断 | 第13-15页 |
·病原学诊断 | 第13-15页 |
·病料采集 | 第13-14页 |
·病料涂片检查 | 第14页 |
·分离培养和鉴定 | 第14页 |
·生化试验 | 第14页 |
·动物接种试验 | 第14页 |
·血清型鉴定 | 第14-15页 |
·血清学诊断 | 第15页 |
·间接血凝试验(IHA) | 第15页 |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IFA) | 第15页 |
·粘附-间接ELISA | 第15页 |
·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 | 第15页 |
6 药敏试验 | 第15-16页 |
7 防治方法 | 第16-18页 |
·疫苗免疫 | 第16页 |
·中草药防治 | 第16-17页 |
·微生态制剂 | 第17-1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8-30页 |
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病料 | 第18页 |
·试剂 | 第18页 |
·主要药品 | 第1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页 |
2. 试验方法 | 第18-20页 |
·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与纯化 | 第18-19页 |
·平板的制备 | 第19页 |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第19页 |
·病原菌的纯化 | 第19页 |
·菌落形态学观察 | 第19页 |
·生化鉴定 | 第19页 |
·血清型鉴定 | 第19-20页 |
·抗原的制备 | 第19页 |
·鉴定方法 | 第19-20页 |
·药敏试验 | 第20页 |
·菌株 | 第20页 |
·制备测试菌 | 第20页 |
·药敏试验 | 第20页 |
·药物防治试验 | 第20页 |
·试验动物 | 第20页 |
·试验药物 | 第20页 |
·防治方法 | 第20页 |
·疗效评价标准 | 第2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0-30页 |
·病鸡及病死鸡的病理剖检变化 | 第20-23页 |
·革兰氏染色镜检 | 第23页 |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3页 |
·病原生化特征 | 第23-24页 |
·血清型鉴定 | 第24-25页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25-28页 |
·判定标准 | 第25页 |
·28株鸡源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 第25-28页 |
·28株鸡源大肠杆菌的交叉耐药情况 | 第28页 |
·鸡大肠杆菌病临床药物防治试验结果 | 第28-30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30-31页 |
全文结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Abstract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