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合同解释的基础理论 | 第11-19页 |
(一) 合同解释的成因 | 第11-12页 |
(二) 合同解释的概念 | 第12-13页 |
(三) 合同解释的目的 | 第13-14页 |
(四) 合同解释的主体 | 第14-15页 |
(五) 合同解释的对象 | 第15-16页 |
(六) 合同解释的性质 | 第16-19页 |
二、两大法系合同解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9-23页 |
(一) 大陆法系合同解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二) 英美法系合同解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三) 我国合同解释理论的历史与现状 | 第21-23页 |
三、合同解释的核心——原则与方法 | 第23-33页 |
(一) 合同解释的原则 | 第23-28页 |
1、最小介入原则 | 第23-24页 |
2、公平原则 | 第24-25页 |
3、公序良俗原则 | 第25-26页 |
4、诚实信用原则 | 第26-27页 |
5、主客观相结合原则 | 第27-28页 |
(二) 合同解释的方法 | 第28-33页 |
1、文义解释 | 第28-29页 |
2、目的解释 | 第29-30页 |
3、体系解释 | 第30-31页 |
4、交易习惯解释 | 第31-32页 |
5、历史解释 | 第32-33页 |
四、对完善我国合同解释制度的反思 | 第33-39页 |
(一) 当前我国合同解释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 第33-35页 |
1、一般合同条款解释制度的缺陷 | 第33-34页 |
2、格式合同条款解释制度的缺陷 | 第34页 |
3、合同解释司法实践上的不足 | 第34-35页 |
(二) 我国合同解释制度的完善 | 第35-39页 |
1、理论方面:选择适当的合同解释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 | 第35-36页 |
2、立法方面:进一步推动并完善合同解释立法 | 第36-37页 |
3、司法方面:规制严格、公正、合理的合同解释司法制度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