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女研究生社会适应研究--以美国D大学中国女留学生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第一节 社会适应研究综述 | 第13-28页 |
一、国内社会适应研究综述 | 第13-25页 |
二、国际社会适应研究综述 | 第25-28页 |
第二节 社会支持研究综述 | 第28-35页 |
一、女性移民的社会支持研究 | 第31-32页 |
二、青少年社会支持的研究 | 第32-33页 |
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 | 第33-34页 |
四、移民社会支持的研究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概述 | 第35-55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定性研究、女性主义 | 第36-49页 |
一、定性研究方法的思考 | 第36-44页 |
二、女性主义的定性研究 | 第44-46页 |
三、中国定性研究的源起与发展 | 第46-49页 |
第三节 资料搜集过程 | 第49-54页 |
一、定额取样 | 第49-50页 |
二、滚雪球取样 | 第50-51页 |
三、半结构式访谈 | 第51-52页 |
四、访谈的具体过程 | 第52-53页 |
五、资料的整理 | 第53-54页 |
第四节 本研究分析方法的局限 | 第54-55页 |
第四章 中国女留学生社会适应 | 第55-92页 |
第一节 社会适应 | 第55-58页 |
第二节 学业适应 | 第58-69页 |
一、学习适应网络的主要结点 | 第58-61页 |
二、学习适应的方式 | 第61-64页 |
三、如何处理适应不能的情况 | 第64-69页 |
第三节 生活适应 | 第69-83页 |
一、语言适应 | 第69-72页 |
二、身份认同 | 第72-76页 |
三、社会参与 | 第76-78页 |
四、休闲安排 | 第78-83页 |
第四节 心理适应 | 第83-90页 |
一、心理适应的状况 | 第83-88页 |
二、女留学生心理适应状况的特点 | 第88-90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中国女留学生社会支持 | 第92-120页 |
第一节 学习适应中的社会支持 | 第92-97页 |
一、学习适应社会支持的来源 | 第92-93页 |
二、学习适应社会支持的效果 | 第93-95页 |
三、学习适应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 | 第95-97页 |
第二节 生活适应中的社会支持 | 第97-105页 |
一、语言适应的社会支持 | 第97-100页 |
二、身份认同的社会支持 | 第100-101页 |
三、休闲与社会支持 | 第101-103页 |
四、经济支持 | 第103-105页 |
第三节 心理适应中的社会支持 | 第105-118页 |
一、身份不适应的支持 | 第105-107页 |
二、精神不适应的支持 | 第107-112页 |
三、其他心理不适应的支持 | 第112-117页 |
四、社会支持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 第117-118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六章 留学生活适应策略 | 第120-132页 |
第一节 学习适应策略 | 第120-124页 |
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 第120-123页 |
二、储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 | 第123页 |
三、学习习惯适应 | 第123-124页 |
第二节 生活适应策略 | 第124-128页 |
一、如何适应语言 | 第124-126页 |
二、如何适应身份 | 第126-127页 |
三、如何适应社会参与和学校参与 | 第127-128页 |
第三节 心理适应策略 | 第128-131页 |
一、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价 | 第128-129页 |
二、宽容自己 | 第129页 |
三、亲善示人,诚恳寻求帮助 | 第129-131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32-135页 |
一、结论 | 第132-133页 |
二、讨论 | 第133-134页 |
三、进一步进行研究的设想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6页 |
附录一:攻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46-147页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第147-148页 |
附录三:访谈者基本资料 | 第148-149页 |
后记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