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三次采油潜力评价发展现状 | 第13-21页 |
·综合评价技术学科发展现状 | 第21页 |
·本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2章 基于混合智能专家系统的开采方式及油藏参数筛选模型 | 第24-32页 |
·概述 | 第24页 |
·三次采油开采方式及油藏参数的筛选原则 | 第24页 |
·三次采油开采方式及潜力评价所需参数 | 第24页 |
·混合智能专家系统在三采开采方式和油藏参数筛选中的应用 | 第24-28页 |
·混合智能专家系统模型总体结构设计 | 第24-25页 |
·混合智能系统知识库及推理机制设计 | 第25-27页 |
·用人工神经网络由确定的三采开采方式逆推评价指标贡献度算法 | 第27-28页 |
·利用符号知识优化神经网络结构 | 第28页 |
·三次采油开采方式及特征参数筛选基本规则表 | 第28-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基于理论分析法及流管法的三次采油潜力评价模型 | 第32-58页 |
·理论基础 | 第32页 |
·聚合物驱潜力评价模型 | 第32-37页 |
·分流理论在聚合物驱潜力评价模型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对模型中主要参数或物化现象的处理方法 | 第33-37页 |
·化学复合驱潜力评价模型 | 第37-41页 |
·分流理论在复合驱潜力评价模型中的应用 | 第37-38页 |
·采收率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处理方法 | 第38-40页 |
·采油量及采收率的计算 | 第40-41页 |
·化学剂用量的计算 | 第41页 |
·注气混相驱潜力评价模型 | 第41-50页 |
·分流理论在注气混相驱潜力评价模型中的应用 | 第41-43页 |
·主要影响因素或参数的描述方法 | 第43-46页 |
·采油量和采收率的计算 | 第46-47页 |
·模型中关于最小动混相压力的计算 | 第47-50页 |
·注气非混相驱潜力评价模型 | 第50-57页 |
·分流理论在注气非混相驱潜力评价模型中的应用 | 第50-51页 |
·主要影响因素的描述方法 | 第51-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基于经验公式法三次采油潜力评价模型 | 第58-74页 |
·水驱经验公式 | 第58-59页 |
·聚合物驱预测公式 | 第59-61页 |
·聚合物溶液粘度计算公式 | 第59-60页 |
·水相渗透率 | 第60页 |
·驱替相粘度 | 第60-61页 |
·注气非混相驱潜力评价模型 | 第61-65页 |
·基本思想 | 第61-62页 |
·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62-64页 |
·采油量的计算 | 第64-65页 |
·加密井开采潜力评价模型 | 第65-66页 |
·加密井网提高采收率机理 | 第65页 |
·模型假设条件 | 第65-66页 |
·流管计算 | 第66页 |
·火烧油层潜力评价模型 | 第66-69页 |
·模型假设 | 第67页 |
·模型计算 | 第67-69页 |
·蒸汽吞吐及蒸汽驱潜力评价模型 | 第69-73页 |
·蒸汽驱采收率计算方法 | 第70页 |
·地面热损失 | 第70-71页 |
·井筒热损失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基于统计法三次采油开发效果预测模型 | 第74-81页 |
·用统计法预测聚驱产油量 | 第74-78页 |
·对产量预测模型的分析 | 第74-76页 |
·产油量预测公式详解 | 第76-78页 |
·用统计法预测含水率 | 第78-80页 |
·对含水率预测模型的分析 | 第78页 |
·含水率预测公式 | 第78-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6章 三次采油经济评价模型 | 第81-96页 |
·三次采油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 第81-94页 |
·评价模型 | 第81-82页 |
·指标计算 | 第82-86页 |
·主要经济参数的计算 | 第86-91页 |
·增量评价中的几个问题 | 第91-94页 |
·不确定分析 | 第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7章 三次采油潜力评价软件设计 | 第96-141页 |
·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 第96-100页 |
·基于功能的软件总体结构模块划分 | 第96-97页 |
·基于 E-R 图的数据库设计 | 第97-100页 |
·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 第100-107页 |
·项目管理模块 | 第100-102页 |
·数据导入与导出模块设计 | 第102-105页 |
·基础数据 | 第105-107页 |
·方法及参数筛选模块设计 | 第107-114页 |
·基于混合智能专家系统的筛选模型 | 第107-109页 |
·筛选所需参数 | 第109-110页 |
·筛选模板模块数据流及模块结构 | 第110-112页 |
·筛选计算数据流及模块结构 | 第112-114页 |
·潜力评价模块设计 | 第114-119页 |
·潜力评价数据流及模块结构 | 第114-117页 |
·敏感分析数据流及模块结构 | 第117-119页 |
·聚合驱统计法开发效果评价模块 | 第119-124页 |
·产油量评价模块 | 第119-120页 |
·含水率评价模块 | 第120-121页 |
·水驱含水率参数拟合模块 | 第121-122页 |
·样本数据 Weibull 拟合 | 第122-123页 |
·产油量、含水率预测结果 | 第123-124页 |
·聚合驱经验公式法评价模块 | 第124-129页 |
·经验公式法评价模块 | 第124-127页 |
·相对渗透率曲线参数估计 | 第127-128页 |
·预测结果 | 第128-129页 |
·化学复合驱流管法评价模块 | 第129-134页 |
·计算流程及输入参数 | 第129-131页 |
·预测结果 | 第131-134页 |
·经济评价模块设计 | 第134-139页 |
·财务评价模块设计 | 第134-137页 |
·敏感分析模块设计 | 第137-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第8章 三次采油潜力评价模型实例验证 | 第141-172页 |
·聚合物驱计算实例 | 第141-145页 |
·聚合物驱潜力评价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 第141-143页 |
·聚合物驱潜力评价模型与其他方法评价结果的对比 | 第143-145页 |
·复合驱计算实例 | 第145-148页 |
·输入参数 | 第145-146页 |
·复合驱预测结果及敏感性分析 | 第146-148页 |
·加密井网计算实例 | 第148-151页 |
·输入参数 | 第148-149页 |
·预测结果 | 第149-151页 |
·气驱计算实例 | 第151-157页 |
·CO_2混相驱计算实例 | 第151-154页 |
·CO_2非混相驱计算实例 | 第154-157页 |
·水平井蒸汽吞吐和蒸汽驱计算实例 | 第157-163页 |
·引言 | 第157页 |
·油藏地质特征 | 第157-158页 |
·油藏地质模型及基本参数 | 第158页 |
·水平井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评价 | 第158-163页 |
·开发效果评价结果分析 | 第163页 |
·火烧油层计算实例 | 第163-165页 |
·输入参数 | 第163-164页 |
·预测结果 | 第164-165页 |
·重力热管自吸地热改善热采井井筒热损失验证 | 第165-171页 |
·重力热管改善井筒热损失原理 | 第165-166页 |
·重力热管井井筒传热损失计算模型 | 第166-168页 |
·模型求解 | 第168页 |
·现场应用实例 | 第168-170页 |
·验证结果分析 | 第170-171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172页 |
结论 | 第172-174页 |
个人简历、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第174-176页 |
致谢 | 第176-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3页 |
详细摘要 | 第183-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