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 ·引言 | 第15-16页 |
| ·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沉桩挤土效应 | 第16页 |
| ·解析研究 | 第16-17页 |
| ·数值模拟分析 | 第17-19页 |
| ·静压桩现场监测方法研究 | 第19-20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0-22页 |
| ·主要研究工作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软黏土结构特性 | 第22-28页 |
| ·结构性软黏土的特性 | 第22-23页 |
| ·软黏土土工特性 | 第22页 |
| ·软黏土的结构强度与结构强度增加率 | 第22-23页 |
| ·软土结构性的特征 | 第23页 |
| ·软黏土结构特性对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23-26页 |
| ·结构性软土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 第23-24页 |
| ·结构性对固结系数和渗透系数的影响 | 第24-25页 |
| ·结构性对压缩曲线的影响 | 第25-26页 |
| ·软黏土结构特性对沉桩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土体的本构关系 | 第26页 |
| ·沉桩过程中的超孔隙水压力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柱孔扩张问题的平面解析解 | 第28-47页 |
| ·柱孔扩张问题弹性区解答 | 第28-31页 |
| ·模型介绍与基本方程 | 第28-30页 |
| ·弹性区的应力、应变和径向位移 | 第30-31页 |
| ·在Tresca材料和Mohr-Coulomb材料中柱孔扩张问题的解答 | 第31-34页 |
| ·基于Tresca屈服准则的塑性解答 | 第31-32页 |
| ·基于Mohr-Coulomb材料屈服准则的塑性解答 | 第32-34页 |
| ·静压桩沉桩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解答 | 第34-36页 |
| ·超孔隙水压力的产生 | 第34页 |
| ·超孔隙水压力解析解 | 第34-36页 |
| ·考虑应变软化的柱孔扩张问题分析 | 第36-40页 |
| ·平面解答的理论基础 | 第36页 |
| ·空间准滑动面(SMP)理论 | 第36-37页 |
| ·中主应力对柱孔扩张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应变软化与剪胀效应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38-39页 |
| ·柱扩孔问题简图 | 第39-40页 |
| ·考虑应变软化的柱孔扩张问题的解答 | 第40-44页 |
| ·基本方程 | 第40-41页 |
| ·塑性区应力解答 | 第41-42页 |
| ·弹性区应力场和径向位移解答 | 第42页 |
| ·塑性区径向位移和应变解答 | 第42-44页 |
| ·扩张压力最终值 | 第44页 |
| ·对比分析 | 第44-46页 |
| ·土的软化特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土的剪胀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FLAC程序及沉桩模拟 | 第47-57页 |
| ·FLAC程序简介 | 第47-48页 |
| ·FLAC3D软件 | 第47页 |
| ·建模方法 | 第47-48页 |
| ·材料模型及定义 | 第48页 |
| ·参数化设计语言 | 第48页 |
| ·模拟初期工作 | 第48-53页 |
| ·土体与桩体建模 | 第48-49页 |
| ·模拟模型选取 | 第49-50页 |
| ·土体和桩体参数说明 | 第50-51页 |
| ·建立接触面及参数选取 | 第51-53页 |
|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53页 |
| ·数值模拟过程分析 | 第53-55页 |
| ·荷载施加方式 | 第53页 |
| ·超孔隙水压力定义 | 第53-54页 |
| ·初始应力场平衡 | 第54-55页 |
| ·FLAC3D在基础工程中的应用 | 第55-56页 |
| ·单桩模拟 | 第55页 |
| ·群桩模拟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均质土体中单桩模拟 | 第57-71页 |
| ·单桩模拟 | 第57-61页 |
| ·基本假定 | 第57页 |
| ·计算简图 | 第57-58页 |
| ·初始应力场 | 第58-61页 |
| ·单桩贯入均质土体中 | 第61-69页 |
| ·桩周土体径向位移分析 | 第61-64页 |
| ·桩周土体竖向位移分析 | 第64-66页 |
| ·超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 第66-69页 |
| ·单桩模拟与理论计算对比 | 第69-70页 |
| ·径向位移对比 | 第69页 |
| ·超孔隙水压力对比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结论及展望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