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唆、帮助自杀行为的刑法学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绪论 | 第7-10页 |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8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 第一章 教唆、帮助自杀行为的概述 | 第10-26页 |
| 第一节 自杀的违法性判断 | 第10-16页 |
| 第二节 教唆、帮助自杀行为的界定 | 第16-18页 |
| 一、教唆自杀行为的界定 | 第16-17页 |
| 二、帮助自杀行为的界定 | 第17-18页 |
| 第三节 教唆、帮助自杀的违法性判断 | 第18-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教唆、帮助自杀的可罚性理论分析 | 第26-35页 |
| 第一节 教唆、帮助自杀的可罚性争议及评析 | 第26-28页 |
| 一、否定说及评析 | 第26-27页 |
| 二、肯定说及其评析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实践中对教唆、帮助自杀行为的处罚 | 第28-33页 |
| 一、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相关规定 | 第28-30页 |
| 二、我国实践中的做法及其理由 | 第30-33页 |
| 第三节 教唆、帮助自杀的可罚性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完善教唆、帮助自杀立法的必要性 | 第35-41页 |
| 第一节 我国相关立法的缺陷 | 第35-38页 |
| 第二节 我国相关司法解释的局限 | 第38-39页 |
| 第三节 司法实践对教唆、帮助自杀处理的疏漏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教唆、帮助自杀的立法设计与分析 | 第41-54页 |
| 第一节 教唆、帮助自杀罪的设计 | 第41-43页 |
| 一、罪名的设计 | 第41-42页 |
| 二、罪名的分则体系设置 | 第42页 |
| 三、罪状的设计 | 第42-43页 |
| 第二节 教唆、帮助自杀罪的犯罪构成设计 | 第43-44页 |
| 一、主体及主观方面的设计 | 第43页 |
| 二、客观方面的设计 | 第43-44页 |
| 第三节 教唆、帮助自杀罪的刑罚设计 | 第44-47页 |
| 一、域外及港澳台相关规定 | 第44-45页 |
| 二、教唆、帮助自杀罪刑罚的总体构想 | 第45-47页 |
| 第四节 不同情节下处罚的设置 | 第47-52页 |
| 一、通常情形的处罚 | 第47页 |
| 二、加重情形的处罚 | 第47-50页 |
| 三、从重情节的处罚 | 第50-51页 |
| 四、情节较轻的处罚 | 第51-52页 |
| 第五节 其他特殊注意问题 | 第52-53页 |
| 一、相约自杀 | 第52页 |
| 二、欺骗自杀 | 第52-53页 |
| 三、教唆、帮助自杀罪的既遂与未遂 | 第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结语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