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一、传统医学对药物流产后出血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 第9-16页 |
(一) 古代医家对药物流产后出血的认识 | 第9-10页 |
1、古代医籍对本病病名的相关记载 | 第9页 |
2、古代医籍对本病病因病机的相关记载 | 第9-10页 |
3、古代医籍对论治本病的相关记载 | 第10页 |
(二) 当代中医家对药物流产后出血的研究进展情况 | 第10-15页 |
1、当代中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0-11页 |
2. 当代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概况 | 第11-15页 |
(三) 中医药对药物流产后出血机制的实验研究 | 第15-16页 |
二、现代医学对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 第16-21页 |
(一) 药物流产的起源、发展 | 第16页 |
(二) 药物流产的主要并发症 | 第16-18页 |
1、药物流产的主要近期并发症 | 第16-18页 |
2、药物流产的远期并发症——继发不孕 | 第18页 |
(三) 药物流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 第18-19页 |
(四) 引起蜕膜组织残留的主要原因 | 第19页 |
1、孕激素受体水平的变化 | 第19页 |
2、层黏连蛋白水平的变化的影响 | 第19页 |
(五) 药物流产后出血的诊疗情况 | 第19-21页 |
临床实验研究 | 第21-29页 |
一、目的 | 第21页 |
二、实验材料来源 | 第21-22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21页 |
(二) 药物来源 | 第21页 |
(三) 试剂来源 | 第21页 |
(四) 实验仪器来源 | 第21-22页 |
三、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第22-23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22页 |
(二) 病例纳入标准 | 第22页 |
(三)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2-23页 |
(四) 病例脱落或剔除标准 | 第23页 |
四、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一) 实验分组 | 第23页 |
(二) 实验操作方法 | 第23页 |
(三) 标本的收集 | 第23-24页 |
(四) 石蜡包埋 | 第24页 |
(五) 组织切片 | 第24页 |
(六) 免疫组织化学 | 第24-26页 |
1、免疫组化法检测PR水平 | 第24-25页 |
2、免疫组化法检测LN水平 | 第25-26页 |
(七) 实验指标 | 第26页 |
(八) 指标观察 | 第26页 |
(九) 图像分析与处理 | 第26页 |
(十) 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五、实验结果 | 第27-29页 |
(一) 各组蜕膜中PR表达结果比较 | 第27页 |
(二) 各组蜕膜中LN表达结果比较 | 第27-29页 |
讨论 | 第29-35页 |
一、药物流产后出血的病机探讨 | 第29页 |
二、祛瘀生新的治疗法则 | 第29页 |
三、生化止血饮的组方 | 第29-32页 |
(一) 生化止血饮的药物组成分析 | 第29-31页 |
(二) 组方生化止血饮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31-32页 |
四、生化止血饮的作用机制探讨 | 第32-35页 |
(一) 生化止血饮阻止药物流产后蜕膜组织的正常生存 | 第32-33页 |
(二) 生化止血饮降低蜕膜组织与子宫壁之间的粘附力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临床病例 | 第36-39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录 | 第45-48页 |
个人简历 | 第48页 |